
所以,印度人对这些来自西方的强者,是心向往之的。
但更深层次来说,印度人的移民,更像是一场逃离:
既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国家,那就到别的国家试试运气。
一个影响极为深刻的就是种姓制度。
1947年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虽然被正式废除,但在实际社会运作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高种姓和低种姓对立严重,阶级流动依旧困难。
在印度,低种姓不准踏进高种姓人家的大门、不准与高种姓一起吃饭、不准进入只属于高种姓的公共场所……甚至在大学校园里,教授对低种姓也会刻意忽略。
有一个段子,说印度其实只有一亿人口,因为剩下的都不是人,是贱民。就鲜明反映出了这种情况。
因此,许多学有所成,却无望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寒门子弟,都会选择出国,成就自己的事业。
谷歌CEO桑达尔就属于印度的低种姓阶层
不过诡异的就是,印度中产阶级和许多出生即人生赢家的高种姓群体,也会选择移民。
宁为凤尾,不为鸡头,成了支持他们移民的最大动力,何况这些移民在国外多多少少能成为凤头。
混乱的街道、高频率的犯罪、脆弱的基础建设、糟糕的环境、严重的腐败……一步步将他们对印度这个国家的热情和希望磨灭。
漂洋过海,去追寻更好的生活,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而且,这些群体明显也更具有移民的经济条件。
微软CEO纳德拉出生于印度的一个资产家庭
03
被抛弃的印度
数量庞大的移民群体,漂流过海,分散于世界各地,给印度带来了种种影响。
往好的方面说,庞大移民人口,能够给母国带来巨额的外汇流入,即侨汇。
据世界银行数据,连续很多年,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侨汇汇入国。
比如,2019年印度侨汇收入是795亿美元(中国是674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7%。
但实际上,印度失去的更多。
首先,体现在教育支出逆差上。2013年,印度与教育有关的流出额为16.32亿,流入额为4.09亿,两者相差3倍。
到2018年,这3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其中流出额暴增至27.76亿,流入额缓增至4.79亿,两者差距扩大到近6倍。
如果说教育逆差只是单纯的数字损失,那么高级人才流失,则难以用数字衡量。
印度独立后,共有3人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196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1983年物理学奖得主、2009年化学奖得主,但他们都只是曾经的印度人,而获奖时的国籍却是美国。
本该属于印度独一份的荣光,却因人才移民被分去了一部分。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bhijitBanerjee出生于印度,获奖时已是美国公民
而印度理工学院,这所汇聚着整个印度知识精英的高等学府,完全沦为了西方人的大学。
据印度人力资源部统计,印度理工学院每年的毕业生,有超过2/3远渡重洋去了美国,堪称印度“最昂贵的出口”“民族发展的致命伤”。
印度理工大学的杰出校友,基本上都是在海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