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博海海,自拍他拍。在汉服商品的评论区里,买完后拍照分享才算完成了一件汉服的开光仪式。
究其原因,汉服已经成“圈”,自带社交属性。
众所周知,现代汉服的第一功能,并不是用来穿的——而是穿上后用来拍照的。
为什么你在街上遇到穿汉服的人,很少有落单的,总是成双结队?
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方便互相给对方拍照。
用北方的一句俗语来讲,就是为了这口醋,才包了这顿饺子。社交性远大于实用性。
所以在这个圈子里,也就不难看到这种言论:“妹妹我就是为了这身汉服,才特意换了个摄影师男朋友。”
“同袍”时长两年半的00后子衿,如实向我坦白当前的感情生活。
如此看来,汉服的火热,或许伴随着一批不会拍照男性的求偶权死亡。
爱秀的汉服买家们,普遍认为:
在美绝的汉服上身照面前,任何语言和文字的评价,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且多余。
汉服女孩美照+“此用户没有填写评价”,意外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商品评价范式。
天猫淘宝的店家,再也不用发一个可怜巴巴的表情,向卖家哀求:“亲,麻烦给个带图好评呗?可以返现的呢。”
在买家秀里不填写任何评价,但是在买家秀下方的留言区互相“勾搭”,在商品下方的提问区互通有无……这也是属于汉服同袍们独有的交流习惯。而且,大都是属于“姐妹们的话题”。
而这种交流是有门槛的。不光要懂圈内诗意的语言,和网易云音乐的现代成人抒情构成南北两派,人均带诗人——
说话不押韵,不带点古诗词,都不好不意思说自己的汉服店的客服小二
另一方面。要打入这个圈子,还要付出不少大洋:一套普通面料的汉服,价格就要500以上,如果手工制作带刺绣,一套要千八百。加上头饰、璎珞、披帛、扇子……这些配饰,动不动上千。
很多人买汉服不止一套。这样的大佬自然可以占据C位。
通俗来说,汉服圈,是00后的爱马仕会员。汉服买家秀,就是一个付了会员费的论坛贴吧。
在天猫汉服店的买家秀里,你能还原2000万汉服党的社会学生态。
阿里巴巴要是早从买家秀里面孵化出一个社交软件,哪还有微信张小龙什么事。
在中国,每十个穿汉服的人当中,就有八个半是女孩子,其中三个是00后。这群人的规模和内部酝酿的社交规则,异于80、90后的常识。
从三两好友的小众聚会,到孵化出西塘汉服文化周、华裳九州等,动辄数千人参加,且售卖门票的汉服主题线下集会,大大提升了汉服爱好者的黏性。
去年三月,子衿去参加了一场成都的同袍线下活动,结果因为当天到场人数很快超过组织方报备的两千人,而不得不原地取消作罢。
第七届西塘汉服文化周盛况,图片来源:浙江新闻
穿着汉服上班、上学,在汉服买家秀里报复式晒图,策划一场盛过一场的线下聚会……
虽然接触汉服的时间不算很长,00后子衿已经立志要做一个汉服老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