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工力量:搞出国产芯片 总有一批中国人不服输

时间:2020-08-13 14:07:07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无论是50年代,引进苏联的技术资料,还是70年代,通过特殊渠道购买欧美先进设备,我们走得都是“消化吸收、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举一反三”的路线,不仅没有对自主技术造成冲击,反而融入自己的工业体系。但与国外最先进的技术相比,差距确实存在。以集成电路为例,良品率低,故障频发。这是时代的局限性。1981年,日本集成电路的产量是中国的260倍,市场需求量高,厂家竞争激烈,逼迫产品质量提升,他们制造的集成电路自然比我们好。在那个年代,国内市场小,技术迭代失去动力。国家底子薄,只靠科研机构逆向工程,很难形成竞争力。

  另外,经济过度依赖规划,效率降低,研究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商品。摩尔定律说,芯片上集成晶体管的数目,每18个月翻一番。显然,这一理论不适合所有情况。

  80年代,对外开放,老一辈科学家辛苦积累的技术遇到挑战。西方的经济理论,冲击着中国人的思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风气盛行。计算机、半导体技术刚打下基础,又面临科研经费不断削减的困境。1987年,中科院计算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室都被撤销了。

  这一时期,国内计算机市场看似繁荣,实际上是建立在外国核心技术上。企业成了组装厂,停止技术升级,依靠进口硬件维持生存。“市场换技术”,换来的却是组装技术。1994年,中国计算机企业超过8000家,绝大多数是搞销售服务的,从事硬件生产的不到300家。在北京的高科技市场中关村,货架上摆满了外国产品,大家争当“洋代理”。“x86”电脑像潮水般涌入中国,英特尔发展一代处理器,我们就更新一代。

  当时有国内媒体评论道:“想以市场换来所有的技术,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中国生产的计算机,一律是‘中国脸蛋,外国心脏’”、“CPU芯片技术被英特尔垄断,从事研究开发、批量生产需要投入几十亿美元,这种技术是换不来的,即使换来了,也吃不下,在这方面,中国正量力而行”。

  进入新世纪,数字产业大爆发。它的结构类似倒三角,最上层是网络、电商、传媒、大数据、云计算,年产值高达十几万亿美元。支撑这个产业的下一层是数码电子系统,小到电子玩具、手机、电脑,大到超算,年产值大概有几万亿美元。数码电子的下层是芯片设计与制造,年产值4000多亿美元。最底层是半导体设备,这是地基,产值最小,最难掌控。没有精密的加工设备,就制造不了芯片,没有芯片,就失去数字产业的话语权。国内互联网巨头,不懂芯片,不懂设备,达到几千亿市值,靠的是市场模式和商业机制。抽去芯片产业这层地基,再高的摩天大楼都要崩塌。

  制造芯片有三类最重要的设备:光刻机、等离子体刻蚀机、化学薄膜设备。用它们在芯片内部雕刻,就好比在里面盖房子,一层一层的盖,现在盖了多少层呢?差不多六七十层。这座高楼柱子的尺度,就是现在所说的芯片制程,28纳米、14纳米、7纳米。人的头发丝平均直径0.07毫米,7纳米恰好是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在这样的尺度上雕刻非常困难。

  现在要做光刻机,必须用德国蔡司的镜头或反光碗,这种反光碗有多难做呢?相当于把德国国土这么大的面积,平整到正负一毫米。蔡司是百年老店,德国的精密加工世界第一。荷兰ASML公司最先进的EUV极紫外光刻机,用的就是德国的反光碗。这样的设备,我们有钱也买不到。1996年,西方国家联合制定的《瓦森纳协定》规定,出售给中国的技术设备,按N-2原则审批,什么意思呢?中国能拿到的技术设备必须发达国家晚两代以上。2015年,中微半导体公司研制的等离子体刻蚀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美国商务部立马解除对这类设备的出口管制。

  芯片能做到今天这样的精度,是全世界所有科学家努力的结果。如果哪个国家想把它据为己有,不切实际,也做不到。美国在芯片技术的开发上,确实起步早。但近30年来,半导体技术和产业一直向亚洲移动,75%的芯片都是在亚洲生产。美国要想建立一条芯片生产线,也要购买其他国家的设备和材料。

  虽然不能完全掌控半导体制造,但美国凭借先发优势,在全球市场,抢先建立了Wintel体系和AA体系,主导数字产业。前者是英特尔的处理器(CPU)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联合,霸占个人PC和服务器市场。后者是ARM公司的处理器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结盟,垄断移动智能机市场。其他的软硬件厂商,要想生存,必须依赖这一生态,在美国公司搭建的地基上,推出自己的产品,代价是失去自主权。

标题回顾:科工力量:搞出国产芯片 总有一批中国人不服输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