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总是倾向于保持自己的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作用使其改变。这个定律类比到人身上,同样有效,人总是有着强大的思维惯性。比如说本轮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普遍上多数人都认为是印度主动挑起的,目的在于转移国内一些列的危机。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
随着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暂时告一段落,各种错综复杂的消息逐渐尘埃落定,我们不妨回顾一遍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发展过程,认真复盘一下本轮冲突中各方的反应。
2020年5月9日,中印边防人员在纳库拉一带发生肢体冲突(11人受伤)。
6月6日,中印两军在摩尔多边境举行了首次军长级会谈。
6月8日,央视军事报道,中部战区空降兵某旅一日之内整建制由从疫情中恢复的湖北转移至千里之外的西北高原地区。
6月15日,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双方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
6月16日,中国方面证实双方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没有公布伤亡数字。印度方面随后一些列报中,证实印军方面死亡20人。
6月17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印度外长指责中方士兵越界。
6月18日,印度为死亡的官兵举行葬礼,印度国防部长现场表示,印度“已经退无可退”。
6月19日,在印度召开的“中印边界问题全国党派大会”上,莫迪总理表示中方并没有越界进入印度,也没有占领任何哨所。印度国防部长表示,没有(对中国)情报方面的失误。
6月22日,双方举行了第二次军长级会晤。
6月20日以来,印度陆军持续(多次)动员部队向中印边境拉达克地区集结。部分部队紧急从西线与巴基斯坦的对峙中转移到达拉克地区。
随后,7月份,印度国防部长、陆军参谋长陆续到中印边境视察,指导工作。
7月底,印度国防部长在推特上表示。首批5架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机已经抵达印度北部某地机场。
本次冲突中,印度开始抵制中国产品,禁止印度市场上的中国APP。
于此同时,
6月12日,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称,印度与尼泊尔边境卡拉巴尼地区发生开火事件,印方1死2伤1人被扣。
6月15日,印度宣称,印度宣称其两名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被巴基斯坦机构强行绑架”。双方在查谟-克什米尔地区的交战依然在持续。
逻辑不通
与多数人印象不同的是,本轮冲突的起点并不是6月15日的加勒万河谷的严重冲突,事实上摩擦发生的时间要更早一些,在6月15日的严重冲突之前,中印双方已经有了一次冲突。另外,多数人没有投入足够注意力的是,与以往的中印摩擦不同,本轮冲突中,印度在同中国发生边境冲突的同时,与巴基斯坦、尼迫尔也在爆发边境冲突。
如果印度的目的在于转移国内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一系列危机,印度为什么不选择巴基斯坦或者尼泊尔?反而选择风险巨大的,花费代价巨大的,需要投入重兵布防的中国呢?要知道,在印度人心中,上个世纪60年代初被北方邻居摁在地上摩擦的场景时至今日依旧历历在目。
为了转移内部的矛盾,在有更弱的对手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主动选择了另一个实力更强大的对手,这样的逻辑怎么看都不通顺。而且认真的来说,这样的逻辑显得有些傻。莫迪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强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事实上,从印度内部层面来看,围绕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的表现更像是一场政治斗争。回到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在6月19日印度国内中印边界问题全国党派大会上,莫迪并没有采用印度外长的说法,也没有回应印度国防部长前一日的强硬表态,反而表示冲突发生的原因不在中方。而国防部长又在会上表示,关于中国的情报无误。公开场合里这样的表述,相当于莫迪在为中方作证,亲自打脸印度外长、印度国防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