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乌里》又被部分媒体称为印度“战狼”
又如2019年2月14日,一列载有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人员的车队在印控克区普尔瓦马县(Pulwama)遭到汽车自杀式袭击,印方46名人员当场死亡。与乌里事件类似,两周后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印度空军成功越过印巴停火线对巴基斯坦巴拉科特(Balakot)恐怖分子训练营进行了空袭。随后印巴双方空军频繁跨境行动,事态愈发紧张,直至被俘的印度英雄飞行员阿比纳丹·瓦塔曼(AbhinandanVarthaman)返回印度事态才得到平息。
尽管莫迪政府一直强调对巴的打击或空袭为反恐行为,但其每次高调的回应都明显服务于国内的选举政治。
外科手术式打击的真实效果以及空袭的成效究竟如何或许根本不重要,莫迪目的十分明确,即区别于早前国大党的“柔软”形象,塑造保家卫国的“强人”形象。为达到该目的,莫迪政府一方面控诉国内反对党将国家安全、边境议题政治化,另一方面自己却充分利用其执政党的优势使用国家安全议题进行选举动员。
莫迪所提出的对巴基斯坦“先发制人地打击(PreemptiveStrike)”似乎包含两层含义,对外的打击和对内的打击,对外的打击效果是姿态性的,对内的打击或许才是真正目的。
自印人党2014年执政以来,莫迪政府对个人和组织的“反国家”指控频率极高,甚至在被俘的空军飞行员瓦塔曼尚未被移送回国前,莫迪就已经“先发制人”地对国内反对党进行了言语抨击:“一些政党从讨厌莫迪,到现在开始憎恨印度。当整个国家都在支持我们的军队时,一些政党却在怀疑他们,同样是这些政客的言论在帮助巴基斯坦,伤害印度。”[6]
空军飞行员瓦塔曼(中间右侧)被移送回国画面(视频截图)
同样地,倘若对比印度人民党2019年与2014年的政党竞选纲领不难发现,2014年的竞选纲领将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排在首要地位,而2019年其政党宣言开篇就是“NationFirst”,强调印度国家安全为最重要的政策议题,与之相伴随的是“坚定的印度,强大的印度”的竞选口号。[7]
2019年莫迪以“印度守护者(Chowkidar)”取代早前的“发展引领者(VikarPurush)”的形象成功赢得人民院选举,这一形象转变的背后不仅反映出印人党竞选逻辑的变化,也表现出守卫印度的“政治强人”形象似乎是莫迪当下唯一可依靠的“选举武器”。
但与此同时,矛盾之处在于,一味地强硬或许能赢得民族情绪鼓动下选民的拥护,但对国内民生、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实际问题往往没有任何帮助,亢奋的民族情绪往往裹挟的是社会不公、扣上的是“反国家”的帽子。
2.印度国内政党的回应与策略选择
面对莫迪将安全议题政治化并将自身塑造为“国家守卫者”形象的系统性行动,印度国内反对党的回应似乎显得没有章法,尤其在此次中印新一轮冲突爆发之后,反对党的表态和回应都变得更加被动。
莫迪总理于6月19日召集国内主要政党讨论边界情况,听取各党派代表的发言。总的来说,与2016年的乌里事件、2019年大选前的巴拉克特袭击显著不同的是,此次绝大多数参会政党都支持印度联邦政府的做法。
西孟邦首席部长玛玛塔·班纳吉(MamataBanerjee)代表全印草根大会党(TMC)发言时反常地并未对莫迪的言论和做法提出质疑或批评,而是认为外交事务的决定权由联邦政府掌控,并表示:“(印度人民)声音统一,思想一致,工作团结,我们坚定地和(联邦)政府站在一起。”
类似地,湿婆军(ShivSena)领导人乌达夫·撒克里(UddhavThackeray)表示“我们的政府有能力表达我们强烈的愤怒(AankhienNikalkarHaathMededena)”。南方的主要党派,包括昌德拉谢卡尔·拉奥(KCR)领导的特伦甘纳民族大会(TRS),贾根穆罕·雷迪(JaganmohanReddy)率领的劳工和农民大会党(YSRCP),斯大林(M.K.Stalin)的达罗毗荼进步联盟(DMK)等政党都普遍表示支持联邦中央的决定,维护印度领土的统一和完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