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运”。顾名思义,就是占卜运势。这个需要事先取“银锭”若干张为一份,叠成足够数量的一叠,然后阿婆开始吟唱“卜运”相关的颂词,为来客占卜一年的运势。大概每占卜过一个月份就化(烧)掉一叠“银锭”,这个工作需要跟来客无关的人来做,来客给帮忙化“银锭”的人包一个红包,金额有吉利数字的要求。当遇到被卜者运势中出现劫难时,阿婆先是以商量的口吻与神明沟通,一遍一遍的掷“圣拷”,直到它出现吉利的卦象,如果还是无法化解此劫,阿婆就会在米盆里抓出一把米痛快地洒向门口,以此驱赶那人运势之中出现的霉运。
“架桥”。这是一项需要在晴朗的户外,多人(人数必须是单数)配合进行的一场祈祷,目的除了化解“架桥”之人接下来日子中可能出现的劫难之外,还有一个事通过这座桥让阿婆去到阎王面前为架桥之人祈求增寿。“架桥”的“桥”是纸做的,以一张大概两米长一米宽的长方形白纸打底,在上面再铺一层小一点尺寸的长方形玫红色纸,桥的两头分别贴着神像,再用“打发带”将整座桥围一圈。在桥的两端都要摆上一对烛台,在桥头设香炉,桥中间部分一式两份,相间摆放上一盘盘橄榄,红枣,糖果等贡品。一切准备妥当之后,阿婆手持一对大蜡烛,口里吟唱着颂词走在前面,其他人持香跟在后面,绕着桥走圈圈,走到神像前时,阿婆的颂词刚好也到停顿,然后阿婆一边说“拜”,一边手持蜡烛像请安那样优美地弯下身子,这时所有人也要跟随她的动作拿着香对着桥行礼,直到吟唱完全部颂词,将桥上贡品收起,再将桥化掉,仪式就完成了。
除了日常的“问童”,阿婆一年有两次重要的祭典。一次是农历二月十九,传说这一天是观音生日;一次是十二月十九,这一天是向众神明“缴课”的日子。这两天在阿婆家会举办隆重的仪式,十里八乡的信徒汇聚在一起,向神明祈求一年的吉祥安康。
观音生日和缴课,阿婆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当天需要用到的香纸和贡品。“课”在这里指一种用草纸纸成的纸元宝,“缴课”也就是向上天敬奉元宝的意思,我倒觉得这有点像阿婆向神界“交税”?总之,在12月19或2月19前,阿婆都要忙好几天来叠这种纸元宝,另外,还要买一些看起来像花布的纸,叠很多套“衣服”和“裤子”,这是给天神们准备的新衣裳。除了“课”和“衣裳”,还有两把用彩色纸条做的仙扫(拂尘)和两把贴了金色边边的团扇。这些都是要在仪式结束之后和纸宝和天国币(冥币)一起化给天上诸神的,而给菩萨的一份是另外化掉的。
贡品除了苹果,柑橘,香糕,糖果,饼干,橄榄,红枣,花生等这些平常的贡品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贡品,糍粑。在我小的时候,敬神的这些糍粑还是请人在老家房子里在当天现场制作的。那时,婶婶们会早早地准备好糯米粉,粘米,白砂糖和白芝麻,按一定比例将两种面粉混合后揉成面团,生起大灶台的火烧一大锅热水,她们将面团搓成一条条面棍再首尾相接揉成圆环放入大锅滚烫的热水中,待面环全部被烫熟后,捞出放入一个青花陶瓷大缸中,趁热用一根捣棒将熟透的面环捣烂成黏黏的年糕状。捣年糕有比较高的技术和力量要求,所以一般都是由身材比较高大的婶婶执棒,其他人帮忙扶着大缸。捣好后,婶婶们配合着将“年糕”分成几部分取出放在竹制的干净大筲箕上面搓成长条状,再用筷子分成一个个小团,撒上白砂糖和白芝麻,先装上几碗放到神坛前,其他的就是留给当时到场的信众和同村凑热闹的孩子们品尝了。
在“缴课”或“观音生日”当天,阿婆总是早早就起床开始准备好室内和户外两个供桌,户外的供桌朝向西方,两个供桌上摆放的贡品是一样的。信众们远道而来,带来一份香烛和鞭炮,放进门口准备好的箩筐里,然后到大厅里给自己和家人在“福表”上登名,当然这种登名是需要缴纳一些香油费的,至于数额多少,就随各人了。
“福表”是一张大大的红纸,表头大概写的是“某年某月某日,童子某某(阿婆的名字)携众信徒向神祈求安康,希望得到庇佑”之类的话,然后纵列排序着每一个祈福人的姓名,每年福表上的名字能多达几百甚至上千人。信众先在一旁报出名字和捐赠金额,登记在一个小本本上,再由写表人将登记的每一个名字都用毛笔写上福表。在写表人抓紧时间写表的时候,阿婆坐在户外的供桌前,用她的印章给每一叠纸宝都盖上印记,等到所有名字都上了表,她也盖得差不多了。念表人将福表送到阿婆面前,阿婆再吟唱一段祝词后,念表人拿起福表按顺序将表上名字逐一念出,每念一个名字,旁边的人就要答一声“有”,直到念完所有名字。福表念完后,由一位阿婆事先安排好的婶婶头顶一个大米盆,跪在桌前,阿婆点燃福表,放在米盆上化给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