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和评价

时间:2020-08-21 11:44:51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宝玉对待女儿有一种特殊的亲昵、尊重、体贴、关爱的情感和态度,小说借警幻仙姑之口,把这种情态称之为“意淫”,为“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意淫”迥然有别于唯知淫乐以悦己的“皮肤淫滥之辈”,指的是两性之间“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的一种纯情,或曰“儿女真情”。

  《红楼梦》正是一部演“儿女真情”为“闺阁昭传”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以“金陵十二钗”为轴心的众多女子的形象,她们无论是贵为皇妃还是身处下贱,无论是刚强好胜还是温顺柔懦,亦即不论其身份地位、个性气质、遭逢际遇有怎样的不同,最终都归入“薄命司”中,都是宝玉同情、关切、痛惜的对象。诚如鲁迅所言,“爱博而心劳”,这是对贾宝玉思想性格的精当概括。唯其“爱博”,整天为女儿悬心、为姐妹操劳、为丫头充役,所以“心劳”,得了个“无事忙”的绰号。千百年来尤其是到了末世,在男权社会和宗法制度的迫压和钳制下,女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生活和命运,在贾宝玉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和回响,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语)。贾宝玉保有一颗相对纯真和敏感的童心,他往往承受着比各个女性悲剧主角更为沉重的精神负荷。

  在众多女儿之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最出类拔萃,为小说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前者是宝玉的姑表妹;后者是宝玉的姨表姐。林、薛二人是在品貌上可堪对举,在性格上恰成对照,在思想倾向上又迥然异趣的一对艺术形象。小说以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和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来架构和衡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以浅俗的“三角”视之。

  一般而言,薛宝钗鲜艳丰美、端庄典雅,林黛玉风流袅娜、高标超逸,两者都是美,都为贾宝玉所爱慕和尊重。而薛宝钗在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罕言寡语、藏愚守拙这一深沉的性格之中,包含着对传统礼法的严格遵循和对当下社会规范的主动适应,以致免不了对宝兄弟的为人处世有所规劝和箴谏,使得宝玉发出慨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沾染上了禄蠹之气,令人惋惜,与之“生分”。只有林黛玉,从来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从来不说“混账话”,故内心深敬,引为知己。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出言尖利,任情率性,在贾府虽则养尊处优,然而精神上却孤单无依,除贾宝玉外并无真正的知音。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内心真实的感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又是她朦胧的向往。面对现实的环境,林黛玉是与之无法协调也无力抗衡的,然而她自有一种超越环境的力量,这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命运感。它集中体现在以《葬花吟》为代表的一系列诗作里。

  红楼女儿之中,林黛玉是精神生活最为丰富的一个,也最清晰地呈现出自我意识,或曰主体意识的觉醒。她不像薛宝钗那样善于理智地藏敛克制和修养自己,而较多地任性而行、任情而发,读曲、逞才、教诗、犯忌都属个性的自然流露。她十分珍惜与宝玉之间的挚爱真情,尽管曲折回环缠绵郁结,终究心证意证生死不渝。宝黛之间不仅是人生态度上的认同,更是思想情趣上的投合和精神气质上的默契。二者与其说是长期相处的理解互信,毋宁说是与生俱来的前盟旧友。黛玉之泪为宝玉的不自惜而流,谓之“还泪”,那么她最终为宝玉“泪尽夭亡”也就是“求仁得仁”、无怨无悔的。因而林黛玉是全书中理所当然的第一女主人公。按作者的原构思,黛玉逝后,宝玉宝钗成就“金玉姻缘”,终因二人志趣迥异,宝玉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即所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的独特个性和人生道路不是偶然出现的,有其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原因。清代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旧制度已经老天拔地,所谓“盛世”不过是回光返照,就如书中赫赫扬扬已历百载的贾府已经运终数尽、无可挽回。在衰象和危机全面呈露的同时,异端的、具有新质的幼芽也在萌动。

标题回顾: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和评价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