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熟知的《拔萝卜》竟是俄国经典故事

时间:2024-04-19 21:35:40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原来我们熟知的《拔萝卜》竟是俄国经典故事

《拔萝卜》其实是俄罗斯的民间故事,由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编写,他的代表作有《苦难的历程》、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等。《拔萝卜》引进中国,由中国老一辈画家杨永青先生演绎,2010年《拔萝卜》获得中国童书金奖·图画书奖。

中国童书版本的《拔萝卜》由画家杨永青完成,他祖籍上海,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他的版画曾获“中国版画鲁迅奖”,绘图连环画曾获全国儿童图书美术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多部作品以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代表作有《离骚》《桃花源记》《拔萝卜》《东家西家蒸馍馍》《一粒种子》《风的传说》。

杨永青自幼丧母,家境贫寒,父亲在上海替人做杂工。他艰辛地读完小学,就到上海一间木匠行当学徒。因为画画得好,他当了小学教师,成为乡村知识分子。1949年以后,他的连环画开始在上海的报刊发表,他也被华东青年出版社调去当美术编辑。1952年“抗美援朝”,杨永青将他画连环画《女拖拉机手》所得200元稿酬的一半献出来,支援国家购买飞机大炮。

《拔萝卜》讲述了一个简单又童趣的故事:老爷爷种了一棵萝卜,萝卜成熟了,老爷爷一个人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喊来了老奶奶,两个人拔,还是拔不出来;又喊来了小孙女,小狗,小猫……最后呀,他们终于拔出了萝卜。虽然看似简单乏味,实则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与家人一起表演的欲望,感受欢乐与亲情。

除了强烈的参与感,《拔萝卜》还有强烈的教育意义,人不可能独立生存,需要与其他人一起生活。对孩子来说,一起生活的人就是家人,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可现在家庭这个共同生活体正在逐渐“崩溃”。虽然衣食住行在一起,可彼此的心却不相通;甚至都不共“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不可能切实地感受到“共同生活的喜悦”,不会具有成长的力量和自己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不能够真正成为大人。

过去有村落这样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村落社会消失了,邻里街坊也渐渐没有了,核心家庭开始兴起,可现在这个核心家庭也正在瓦解。孩子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空间。那些心中没有支柱、不安定的孩子,被送进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的场所,在这种现状下,幼儿教育也开始衰落。学校生活瓦解的根据出自家庭,不能单方面归咎于教师和学校。

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的是父母,因为孩子在家庭中成长,去学校或幼儿园后最终也要回到家中,所以家庭才是孩子们生活的原点。家庭是家人共同生活的场所,支撑家庭并能够共享家庭生活喜悦的是语言。语言是联结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它让心与心之间彼此交流。

这个故事是一个不合常理的故事。尽管如此,孩子们却觉得很开心,因为他们从展开的故事中感受到一种真实,并与此产生共鸣。虚构却道出真实,这种虚构和真实既矛盾又和谐的不可思议,经“嘿哟,嘿哟”有力的吆喝声激发了读者的情绪,不仅使他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还实际感受到了共同生活的喜悦。

文章来源:网易号|欧那教育

https://c.m.163.com/news/a/D4GM98FH0518C303.html?spss=newsapp

标题回顾:原来我们熟知的《拔萝卜》竟是俄国经典故事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