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有一个同事,很有点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感觉,经常跟我说其实现在很危险,我们每个人的家里最多储存了半个月的粮食,一旦发生粮食危机肯定玩完,但他是不怕的,他每年都会在乡下的家中囤积两房间自己土地里生产的粮食。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满足地微笑着,充满优越感,似乎可以在末世的动荡中闲庭信步一般。
虽然他还是以日常的心理来评估末世人类的行为,但我从来也不反驳他的观点,因为他这种末世生存的调调很对我的胃口。
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我们变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通过自己单一的劳动来获取生活物质,日复一日,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其实我们的内心对未来是没有安全感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热门的绝地求生节目走红呢?
当然贝尔·格利尔斯们的身处的环境还算是温柔的,毕竟是在地球上,有空气有水,还有后援团队在背后随时救援,他跟《火星救援》主人公马克沃特尼的遭遇的困难比起来,就像是在过家家。
阿瑞斯3号计划本来准备在火星展开31天的科考任务,但是在SOL(火星太阳日)6的时候,因为大风暴不得不撤退,混乱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被大风刮起的通信天线击中身体,数据显示马克的生命特征已经消失,为了其他队员的安全,指挥官刘易斯只能带着其他队员离开火星,然而马克并没有死,或者说暂时还活着,进行简单疗伤后,他开始面对如何在火星自救这个艰难命题。
当然,故事的最后,在马克自己的努力和地球的积极营救下,“火星之王”马克终于成功回到了地球。
火星之王.jpg
《火星救援》是一个很“硬”的科幻故事,我最感兴趣的是斜杠青年马克·沃特尼到底拥有怎样开挂的能力,才能在火星这样极端的环境中生存549天。
1.他这人性格很好,很乐观,非常具有幽默感。
宇航员都是多面手,身负多重技能,马克·沃特尼至少是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这是他自救的基础。但是,决定命运的首先是性格,现实中,有多少身负专业技能的职业人士在人生的沉浮中一蹶不振,他们拥有的专业技能并没有帮助他们从人生的低谷中崛起,这是因为没有正确面对困难的态度,何况在火星这样极端的环境中,如果没有积极乐观的精神,恐怕是极易崩溃了。
即使是孤身一人,马克·沃特尼并没有消沉,除了积极采取措施自救,他每天都要记录语音日记,这是一种严格自律的行为。而且他也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每天在队员遗留下的硬盘中寻找电子书、音乐、电影、电视剧等精神食粮来充实自己。这也是一种非常聪明地求生方式:只有让自己忙起来,才能不让自己胡思乱想。
2.他们全都很聪明,但他是点子最多,解决问题能力最强的那个。
现在我越来越担心在日复一日的耳提面命下,我将会变成只会执行上级命令的工作机器。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更没有全盘的,统一的规划能力,每天在按部就班的上班中逐渐丧失创造能力。遗憾的是,我正在变成这样的人,这是我一直不放弃写作的原因之一。
马克·沃特尼是完美结合统筹和行动两种能力的男人,独自滞留火星的时候,他失去了与NASA的联系,得不到任何的指令和建议(当然后期与NASA建立联系后,他也没有完全遵从地球的指令),在短暂的慌乱后,他立刻制定了明确的自救方案,并且付诸施行。当然首先要解决的是获得足够的粮食,还好,这是他的强项。
3.我还真是个天杀的植物学家!瞧好了,植物学家要发威了!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没有交换的条件,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消失了,要想生存就得自己生产生活物资,大部分看过影片的人对这部影片的最大印象,就是小说封面非常噱头的介绍:落难宇航员火星求生,挥汗自建蔬菜大棚。植物学家还是非常牛逼的,要在火星上种植作物,首先要改造贫瘠的火星土壤,使之变得有活性,其次是制造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这些在地球司空见惯的物质,在火星却都要想尽办法自己来制造。甚至是自己的屎尿都是宝贵的水和土壤活性物质的来源,所以即使将漫游车变的奇臭无比,也不能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