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电影与现实之间隔着多远的距离?

时间:2018-04-30 17:42:28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偷自行车的人》可能是我反复观看次数最多的一部电影。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经典之作,首次上映于1948年,影史上不朽的经典。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在影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这是都是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现查的。只是它给我带来的触动是丝毫不假的。

  电影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描绘的只是一种极为真实的生活状态。

  二战后的罗马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处都是贫困失业的人群。已经失业两年的主人公安东尼奥·里奇,终于等来了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这份工作需要自己有一辆自行车。回到家,妻子玛丽亚当掉了家里所有的床单,包括还在床上铺着的,凑够钱,赎回了早前当掉的自行车。

  眼看着生活就要一步步好起来的时候,里奇却在第一天刚刚上班自行车就被偷走了。里奇找到朋友求援,带着大儿子在自行车市场四处找寻。始终一无所获,陷入绝望的里奇在街边看到了一辆无人看管的自行车,经过一番内心斗争之后,骑上自行车就跑,还没跑多远就被当场抓获。

  这部电影好看吗?当然是不好看的,它就像生活本身一样苦涩。

  为什么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高傲,冷漠,严肃。难道就不能把娱乐和艺术结合起来吗?难道真正的艺术不应该给人带来享受吗?

  抱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在寻找。原来这样的艺术的确是存在的,那就是生活本身,只有生活本身才是最伟大的艺术。智慧与勇气我们只能从生活本身中获得。

  所谓艺术都是对生活简单的思考,拙劣的模仿。越优秀的艺术越是能够接近生活的本质——智慧与勇气,原谅与和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

  每个人都把自己眼界的极限当作生活的极限,可是生活的全貌,我们根本不曾了解。艺术是生活的使用手册,我们通过艺术认识生活的本质与真相。

  艺术家不能在自己的作品加入各种各样的奇闻轶事,而那正是娱乐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这些东西跟我们的生活无关,可以隔着一段安全的距离哈哈大笑,看过之后就将其抛之脑后,这只是一种逃避。

  然而我们不能逃避。我们必须直面生活中的一切,尤其是其中的苦难,寻找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不能欣赏艺术的人其实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快乐。

  倘若你曾为了一个美好的梦想而拼尽全力,与社会,与命运抗争,就会轻易的感觉到这部电影背后的份量。

  里奇寻找自行车是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

  导演以完美的镜头语言,细腻地刻画了瑞奇带着大儿子在寻找自行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以及变化。但是我并不想对此做过多的拆解分析,那将是文字的遗憾,更是电影的遗憾。

  电影的力量还是要从电影本身中获取。

  瑞奇用尽一切办法,还是毫无进展的时候,他的理智一点点崩溃,竟想到了之前层取笑过的神婆,无助的时刻似乎只好从虚无缥缈的神灵处寻找慰藉。

  那似乎也是一种希望。

  只有希望永远不能放弃是吗?无论它看起来有多么荒谬。

  此时我们似乎也不知道该怎样劝说瑞奇放弃这种荒谬的慰藉,恢复一些理智。我想,这应该是每个人为了目标而努力的人都会经历过的一个时刻。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能够以一种理智的态度审视、反思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受到当时混乱的情绪的影响。

标题回顾:《偷自行车的人》:电影与现实之间隔着多远的距离?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