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是,从神婆那里出来,竟恰好在路上碰到了偷车贼,双方都带着警惕的目光打量着对方,偷车贼慢慢走到一个街口撒腿就跑,瑞奇赶紧追上去。
一路追到了偷车贼的家里,非但没有找回自己的自行车,还被偷车贼的邻居团团围住推搡指责。即使叫来了警察也无济于事,偷车贼的家里找不到他的自行车,证据不足无法指控。情绪激愤的里奇还差点让自己锒铛入狱。
找回自行车的希望彻底破灭。
回到公交站后看到了一辆无人看管的自行车,里奇的内心反复斗争之后决定以牙还牙,偷走这辆自行车。
里奇支走了大儿子,来到自行车前犹豫了片刻之后,骑上车子就跑,被车主发现,没跑多远就被路上的人抓住。
这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如果前面的内容算是佳作的话,最后这一刻把电影升华成了经典。
回想起里奇一家在得到工作后幸福快乐,我甚至有那么一刻,希望瑞奇能够成功偷走自行车。
原来一直所痛恨的偷车贼竟然就是里奇自己,在故事一开始我痛恨一个偷车贼,到了片尾却同情一个偷车贼。
曾经那些你最痛恨的人,到了最后你却变成了他们。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平?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电影最后向我们抛出了一个人类永恒迷惑:
“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我们曾经追求追求一份美好的梦想,而被残酷的现实打垮,转眼之间,我们就变成了“现实”的帮凶,摧残着新一代人的单纯梦想,还要说都是为了他们好。
一个似乎是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生活就是这样。面对这样的结局我们似乎只有沉默。
就是这样了吗?
被偷的人看着哭泣的孩子,选择放过了里奇,并说道,“给你孩子做个榜样”。
电影把这样的现实记录下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屈服,而是让我们反思,寻找这一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的缺口。
让我们把进度条拖到最开始,再认认真真地看一遍,看看这一切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又该在何时结束。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勇气,足够的时间向人世无涯的苦难宣战,而且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生活是这样的,但它不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