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历史文化故事——上里的传说(“五甲口”与“娃娃班”)

时间:2024-04-04 20:34:37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五甲口”与“娃娃班”

出雅安城东北,顺陇西河上行,穿峡口,过黄龙,越中里,瞬间便到了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上里镇“五甲ロ"。位于白马河与黄茅溪交汇处,旧名罗绳(明代),故又称罗绳五甲口。集镇长不过数百米,人口不多,小巧而玲珑,街市呈“井”字形布局,取井有水,水克火之传统风水建筑说。

上里“五甲口”之名历史悠久。先说上里之“里”。“里”是指旧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顾炎武《日知录》说:“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备户之者。”古者五邻为里,五州为乡,于以起军旅,作田役,编里甲,立保长,设约正,以弭盗贼。历代“里”的户数不等,有25或50户为“里”者,有80户、100户为“里”者。清光绪时雅安县共有4乡,47里,5场。上里为水东乡所辖,上里场为五场之一。

“甲”,为“保甲制”,源于北宋王安石的“多募兵而行保甲”,“什伍其民”。民国时期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实行各户互相监督、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强迫劳役和抽丁,即采用保甲制度作为基层政治制度。五甲口为第五甲的口子,类如两路口、三岔口、水口等。

川剧不仅流行四川,还流行于云南和贵州部分地区。乾隆起,昆腔、高腔、胡琴、乱弹等剧种和当地民间灯戏经常同台演出,逐渐形成了共同风格,清末始统称“川剧”。川剧表演细腻、幽默,有完整的程式动作,分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河派、下川东派四个支派。雅安的戏曲歌舞历中悠久,留存实物不少,值得一提的是上里五甲口韩氏族人于清末民初年创办的川剧科社“娃娃班”。

韩氏,上里大户人家。清道光四年(1824)在大水湾修建了七星抱月宅院(7个四合天井组成),道光十九年(1839)奉旨旌表修建了双节孝石牌坊,光绪年间开办了川戏科社﹣顺宁班,培养出了著名花脸李兰廷。韩氏族中的韩炳,字少微,幼读私塾,常去顺宁班听戏,熟记川剧昆、高、胡、弹、灯曲牌唱腔,尤擅司鼓,且因常司鼓,两手食指长起厚茧,韩自豪地向人宣扬:“没打过几百千把场戏,打不出这样厚的茧疤。”他与汉源名人、同是川戏爱好者的羊仁安合伙以集资形式,于1915年在上里五甲口开办了群玉科社戏班。群者多也,玉者美也。1919年又开办了安庆科社,每班四十、五十人不等,在自家祠堂内教练。其址在今场口顺白马泉公路上行百米处即是。该祠堂1987年卖给了文化局,拆迁至白马泉今观音大殿。

科社学员主要来自成都地区,由韩炳亲赴成都招考年龄在十一二岁上下,声、貌、体俱佳之孩童,所以俗称“娃娃班”。艺名则以“玉”字、“庆”字名之,生、旦、丑等均有别。聘请名师七八人作教练,如出自顺宁班之著名花旦李兰廷,以及名旦王凤仙、小生黄瀛洲等。彩排时,韩炳亲司鼓、考察,讲评优劣,对艺童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从不马虎。学生需苦练两年后始得出科。出科时要进行出科演出,演出主要是参加雅安城的城隍会。雅安旧时城隍会,都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它们是:城隍会(俗称坝坝会)、娘娘会、土祖会。特别是城隍会(即现在的物资交易会),很是热闹,届时三州八县之人都要来观看参与。抬城隍游街,连续半月的城隍戏是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娃娃班”的全本戏更是锦上添花,因为是出科表演,所以他们都格外认真卖力,赢得台下一片片喝彩声。演出场地分别在东行台(原雅安地区印刷厂)、西行台(原雅安城西豆芽沟)。出科演出后,除到其它州县演出外,还在娘娘庙开戏园(原雅安京剧院,后改雅安影剧院)。继群玉科社之后,又续办安庆科社。1921年出科演出后,由于种种原因,韩氏无力再开办科班了,遂结束了上里五甲口开办的川戏班的历史。

上里五甲口的“娃娃班”,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一瞬,但在雅安戏曲历史上却是独一无二的,其历史影响和意义也是深远的。在一个小小的山乡场镇能出现这样一个“娃娃班”,证明雅安戏曲歌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基础扎实。建国后的雅安川剧团在省内外也颇具影响,曾出国表演,名角不少,如彭海清、王国仁、曾志林、邓学莲、邓先树、黄孝如、钟声等。特别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彭海清,名气最大。彭海清(1916-1981年)原名任大廷,人称面娃娃,四川西充人,八岁入艺苑,师从名艺李玉山。1947年在什邡演出时,遭恶人毒打,导致一目失明。不久流落雅安,先后在雅安文化茶社、雅安川剧团工作,曾任副团长。主要演出剧目有“打红台”、“活捉石怀玉”等。因其演技高、扮相好,每当表演时被面泥艺人将其扮相、动作、形态捏成面人在戏场外叫卖,故名“面娃娃”。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曾连续写过三篇文章,高度赞赏“面娃娃”彭海清的表演技艺。

“娃娃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雅安的戏曲肇发于清初,当时大部分乡镇都建戏楼,相当部分保存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沙坪场戏楼、孔坪场戏楼、李坝场戏台、南郊昝村娘娘庙戏台等。虽然这些戏楼早已无存,但现在仍存的一些碑刻中仍记载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

五甲口场不大,人口仅百人左右,据民国三年左右的统计资料,上里当时有人口4937人,而中里则有6381人,下里有6327人。就这样一个边远山区小场镇,却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厚重的戏曲文化,这应该是个奇迹吧!当然,之所以成功地举办了“娃娃班”,除地理位置好、自然景色佳、风土人情质朴外,重要的是有雅安大茶店、汉源名人羊仁安的参股,还有就是时逢川剧成熟时期,人们需要成熟的高档娱乐。当然,市场的回报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娃娃班”已经成了历史,但它却是雅安一段值得回味、有文化品味的历史。转载自西康博物馆

标题回顾:雨城历史文化故事——上里的传说(“五甲口”与“娃娃班”)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