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是艺术@一个设计师的自我救赎

时间:2024-04-05 23:38:04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专业问题,假如不能用简单的直接的表述让同是专业的人听懂,那肯定是自己也没弄懂。

谨以此书献给自己为之热血奋斗的设计、艺术;也献给火然火暴的Monica。

作者设计生涯第一款上市售卖产品

作者带领设计团队获得德国红点、IF设计奖

作者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做的画展

K3&Monica

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da Vinci,1452-1519)维特鲁威人

设计从最初的蓝图到现在的AI鹿班,效率一直在大幅度提升,设计业也从一个高大上的职业进化成三个月培训班速成就业的互联网民工职业。 设计是什么?设计干什么?一直是我想弄清楚的问题。我有刷知乎的习惯,2019年7月发现一个知乎网友提问:有多少平面设计师熬到最后的?我浏览了这个问题,发现很多人对设计的理解让我很惊讶。于是我就自己写了一个文章,梳理下自己这十多来年的设计思路,也谈谈我对设计的理解和发展的一些看法。

设计行业由于技术的发展、效率的提高,会慢慢的整体上没那么大需求或者说就算有那么大需求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做这个事了,很多人学设计以后是很难找到工作的,也有可能像现在很多设计从业者一样迷茫没办法持续下去。

本来设计行业就是一个不很核心的工作岗位,它不直接创造价值,它是附着在“商业”和“产品”上的,它的价值需要别人来体现。这句话怎么理解?就美术设计来说,有平面广告设计,它的价值是你的广告宣传让别人知道你的品牌或者产品,然后去引导达成购买行为;包装设计就是你得保护好产品,不然产品砸烂了你再漂亮也没有用;工业、产品设计就是你设计的产品要被人使用,发挥产品被人需要的价值;当然还有建筑设计,建筑是用来给人用的、住的,你没有这个核心基础功能,那叫雕塑。设计这个定位我们一定要清楚。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这样你就能理解别人怎么看你,你为什么不受重视了。

“奋斗者”说我要用设计改变世界,有设计改变世界的吗?我了解的就那么一个苹果(Apple Inc)的iphone可能还能靠上去。iphone是乔纳森?伊夫(Jony Ive)设计的吗?我看主要还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而且iPhone的成功才让大家知道了乔纳森?伊夫和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这恰好说明了设计附着于别的事物上,它的成功才是你的成功。所以从这个概念得出一个认识,就是找设计工作尽可能到大公司去,到大平台去,这样你的设计更容易被传播更容易被大家认识,也更容易成功。

所以我觉得我们设计师自己努力是一方面,主要的还是要提高设计决策者的设计知识和认知,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建议MBA开设设计课程和美学课程)做设计决定的人审美意识在二人转,你设计师厉害给了一个西洋交响乐,不是你不好,而是他不买单,不买单你这个设计就是无价值。中国设计这几年进步很大,但是还有很多人觉得中国设计这不行、那不行,都有一种思维惯性、认知惯性。过去10年20年那种商业、产品在解决有没有的时候是卖方市场,只要有货就能卖,设计对企业不是很重要。但是到了现在,技术发展加速,商业环境充分竞争,产品已经严重过剩了,现在的商业、产品都是要解决好不好、美不美、能不能高端的问题了,是最需要设计拉开竞争身位在过剩产品中脱颖而出,这时候正是设计重要的时候,消费升级就是设计升级。中国设计最好的时代已经到了。

百度百科: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设计从字面理解就是:设:设想、构思,蓝图描绘;计:计划、按步骤、有序。设计就是:设计构思 — 按计划步骤实施 — 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设计构思)— 调整优化设计构思。

我把设计做成一个闭环了,这样我们设计师就有不尽的工作做,也就不会失业了,囧。事实这才是一个设计常态,这样子做就是在不断的试错,所以我以前经常跟我的小伙伴说,设计就是选择(设计师的选择)设计就是试错,错了就调整,不好的就优化,由于设计是选择所以设计也是取舍。只有这样才符合商业、产品发展的规律,因为商业、产品瞬息万变,不是某一个产品某一个设计会符合所有、当前、以后的人的需求,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调整我们的设计,设计是活的,他在不停的追求完美,追求符合当下人的需求。

这个闭环设计,互联网企业的APP做的比较好,因为他试错成本低,APP一个星期就进行迭代。现在硬件行业也在这么做,都学iPhone,一年出一个迭代升级产品。我们这样能理解苹果了嘛。他的设计就是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更新迭代,让设计、让产品慢慢完善,也慢慢符合当下市场环境。

说设计离不开说创新,那设计和创新到底是什么关系?做产品设计上一个说法,我觉得对创新有一个很好的诠释。做产品应该:人无我有 — 人有我优 — 人优我便宜。这个说法也说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家没有的时候我研制出来了,我比别人快我能定价,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就是创新。这个时候的产品其实风险很大的,你突然新做出来一个东西,大家认可不认可?买单不买单?还不好说,还有就是公司渠道、品牌、推广能不能跟上?把新产品快速推出去?最致命的有个公司比你渠道强、品牌强、推广强、抄了你的创新,你怎么办?在中国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但是小公司必须承担这个创新风险,就因为创新是小公司唯一不二的选择,你不创新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有很多小老板要设计师创新,因为他不创新一点机会都没有,创新可能还有一丁点机会。

由于创新风险大,这时一般公司策略就是优化现有的产品或者设计,这个就是微创新,微创新其实基本上就是现在大部分设计师干的事,也就是我上面说的设计是活的,你这个设计好了,然后形成反馈,然后改进优化,这就是“人有我优”。做设计能做到前面两样还算幸福的了,毕竟设计就是创新,这个认知大家还是认可的,设计师做这个事也有成就感。关键是现在是市场经济,没什么行业不是充分竞争过了的,大家都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大家都有都很厉害,怎么办?那就尽可能压缩成本,把产品成本降下来,这样才能在市场有竞争力。降成本这个事牵扯到方方面面,设计上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请个便宜的设计师,你就按市场上热卖的抄吧,抄的时候能省的就省吧。其实设计师在这个时候也有很多发挥的,可以重新审视下当前的设计,看是不是有过度设计的行为,因为很多设计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有个好的市场表现,设计创新的目的也是这个,脱离了这个为了不一样而设计创新,那就是设计师自我臆想了。买单的当然是老板,关键是老板会为你设计师臆想买单吗?

再多说下创新,其实创新和技术发展有很大关系,一直是新技术落地应用在推动设计,可能有新技术没应用到你做的行业或项目上,但是别的行业在做,设计要做的就是基于当下实际情况做出一个优解方案。我们就说苹果公司,苹果手机创新开始的cnc机壳,cnc一直都有只是没用来铣手机机壳。再又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康宁公司(Corning)一直在做玻璃,只是没用在手机屏幕上而已。

简单理解,艺术是感性的,设计是理性的。现代艺术是作者自我情感表达,通过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输出以引起观者共鸣。而设计是服务于商业和产品,它通过人的行为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的一个经设计师选择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有方法、有步骤、有数据的理性行为。

设计需要灵感吗?其实我们做选择就是灵感,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而不是哪个,这很玄乎的,很玄乎的事一般不可靠,所以我们做设计要数据分析、要人的行为判断、要经验积累、要学习别人怎么选择来帮助我们做选择。这样灵感就不至于那么玄乎了。

中国很多人把设计看同艺术,也有很多设计师把自己作为艺术家自诩,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教育把设计分在艺术里,是艺术的一个分支,导致教学、思维都在按艺术那套模式。出来的设计师的想法就是,设计作品是自我表达,我的作品全宇宙第一,你们不用是你们没文化不懂设计和艺术。而我们的老师基本上是大学毕业就留校任教少有设计实践是个半桶水,从来就没说清楚艺术是什么、设计是什么。由于设计是艺术的一个分支,学生学了很多艺术类的知识(这个我觉得是设计的方法论,设计最终表达本来也很依靠艺术的某些理论和技法),而设计的宿主商业和产品方面的知识反而全都忽视了。我觉得设计应该划分在商业科(不划商业科也必须加大商业方面的知识教学),让学生理解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商品是什么?产品是什么?产业链是什么?设计在商业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作用有多大?这样设计师也好,设计决策者也好,就知道设计的定位了,定位好了,什么事情就理顺了。

艺术和设计还有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艺术可以一个人创造独立完成。而设计是集体劳动,设计是商业、产品活动的一个环节,而且这个环节还不是特别必须,不是太重要(由于技术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设计在过剩的生产力里会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技术大家都没代差,竞争更激烈,拼到最后只有精细化运作从源头设计开始拼设计)这就很尴尬了。所以设计师必须端正态度,你要厉害,一定得要别人觉得你很厉害,自己觉得自己厉害那是不行的。怎么才能厉害?

a - 加强技能训练(设计的技能主要是艺术方面的);

b - 理解设计的本质;

c - 找一个大平台,做出一些有传播度的设计;

d - 认清自己,你在整个商业、产品环节中真没那么重要,不要患得患失。

设计是一个带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而检验它是否达到了目的就是实践。实践最终证明设计达到了设计目的,那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超预期达成设计目的,那就是非常好的设计。所以做设计,最开始的想法很重要,你要干嘛?你想达成怎样的效果?这些一定要想清楚,越仔细、细节越丰富设计的目的越容易达到,越容易出好的设计。

比如说,我设计这个产品就是要跑量占市场的,最后这个产品真的在市场表现很好,那这个设计就是好设计;又我设计这个产品是用来拉升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溢价的,最后这个产品对品牌口碑有很大拉升,也属于好的设计(小米MIX属于这个);又或者我这个设计就是用来得荣誉的要放到博物馆展出的要得设计大奖的,设计出来了做到了,那也是好的设计。

由于每个设计项目的目的不一样,所以设计没有万世划一的标准。那我开始怎么检测你的设计是符合我预期目的,毕竟还没投入实践啊。这时候需要引入一个设计上很重要的东西-对标物。好和坏是怎么来的?是对比出来的。对标物就是用来检测你的设计,所以你的设计目的不是很清晰的时候,那就选择好对标物,对标物就是你的标准。

对标物也可以叫参照物,现在产品上专业的叫法叫“竞品”。这个对标物可以是现在已有具体的一个事物,也可以是你自己虚拟出来的一个事物,对标物的概念就是我开始说的设计之前想清楚你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丰富具体的设计细节,有了对标物,这些虚幻的词语就更具体了,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标准了。对标物的制定很考验设计决策者、设计师的能力,为什么?因为要清楚认识自己有多大能力,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一个小山寨手机公司不能对标iphone,因为它的标准你没能力达到。当然你可以学习它,但是你不能拿它做标准,因为你真的做不到。

中国设计现在就是这么难做,设计开始的时候目的不清、标准不明,导致这样也可以那样更好,改一改、再改一改、改来改去改到第一版。由于设计本身处于一个乙方角色没什么话语权,有设计为了生存奉承设计决策者,在专业上不能说服他,导致设计在重复改稿、加班,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其实本质就是一开始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我为什么说要提升设计决策者的设计认知,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原因就在这里,要他们一开始就想清楚这个设计我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再制定一个验收标准。这样设计工作就非常好开展了。

5.1 - 设计是服务于人的;

设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类生活更美好,我们设计不能背离这个终极目的。你的设计对人造成了不便,那就是个坏设计。

5.2 - 设计是创新的;

设计是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基于现在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新的优的解决方案,创新是设计存在的基础、基石。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创新是有目的的。所以我们设计师不能为了创新去创新,不能为了设计去创新,要为了解决问题去创新。

5.3 - 设计是活的;

世界是发展的技术是发展的,设计为了适应世界和新技术需要不断优化改进,所以设计是活的,它需要不断进化完善。我们具体的设计也要时不时回头审视自己,看是不是哪里可以再改进点优化点。

5.4 - 设计是美的;

美大致上可以分三种,壮美(雄伟、高大、力量)凄美(就是文学里的悲剧美,美术上凄美的表现力没文学强,凄美主要是故事性打动人)优美(和谐、舒服、平静,我们说的美大致上以这个美居多,设计上也基本上以优美做为追求)

而审美是一个很需要知识的心理活动,由于每个人知识储备、侧重点不一样,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反应。只有在同一个语境去审美才更容易产生共情。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说对设计决策者进行设计和美学教育。只有你们两个在同一个频道了,才更容易理解你的设计。

5.5 - 设计是务实的。

设计是有目的、有方法、有输出、有反馈、有一定的验收标准,这些都是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去的,不是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到。

设计很多人理解的就是脑袋一拍,灵感泉涌,然后就出来一个旷世设计,这种没有标准没有流程的做法就是我理解的玄学,也有很多人把设计往美上做、文化上做也是我理解的玄学。我理解的玄学就是忽悠,我为什么这么说?玄学其实就是没大家都认可的标准,自己觉得自己好就是好,然后就会自说自话。一个没有共识标准的东西,哪谁的话语权强它就可以说它是标准。我这个文章就是想把设计标准做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可量化的标准。

我反对玄学,就是反对设计艺术化、文化化,因为它们标准太模糊,可操作空间太大。艺术和文化谁的话语权强?其实是艺术圈、文化圈里面的所谓“精英”“大师”,他们说你好就是好。设计艺术化、文化化,就会对设计圈内的所谓的“精英”“大师”谄媚,看现在设计奉承甲方就知道是一回事了。不过毕竟甲方是出钱的,你“精英”“大师”出什么?出玄而又玄的设计标准?而设计是一个解决方案,你谄媚“精英”“大师”就会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他们说你是好设计?你就真的是个好设计?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把设计往艺术上靠文化上靠,不要觉得艺术、文化听起来很高大很厉害,其实于设计一点好处都没有。

设计还是要基于事实情况提出一个优解的方案,然后去实施验证。方案优不优好不好,要验证才知道,而不是“精英”“大师”说好就是好。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建筑师

设计和艺术有什么关系?设计到底是不是艺术?这是很多现在从事设计同学的疑惑。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一直也没弄明白,前一篇文章:什么是设计?从蓝图到AI它是活的。简单的说了艺术是感性的设计是理性的,设计不是艺术,现在就再好好的、详细的说下我理解的设计和艺术的关系,把设计从艺术里剥离出来。

两个基本大的结论:1-设计不是艺术;2-设计和艺术有关系。

先说设计和艺术有关系。设计是从艺术里分化出来的,设计这个概念应该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逐步形成,一直的在动态实践变化。设计诞生是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出现,人们为了解决机器生产产品“美”的问题,在老牌先发工业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成立了不少行业工会(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法国装饰艺术家协会、德意志制造联盟等)这些工会旨在用“艺术”指导“工业”“美”,相应的设计开始就是一个关于“工业”和“艺术”因为“美”交集的概念。既然牵涉到“美”那肯定的是由从事“美”有关的“艺术”人士来做。所以最开始的设计师就是所谓艺术家,比如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 Lautrec)有空就客串下设计个海报。

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 Lautrec)红磨坊与拉·古留小姐

工业产品应该怎么样才是好?工会就组织把一些他们认为好的产品做展览,大家一起都来参观买买买,厂家一起学习学习。后来有人对这些展览上的工业产品做一些研究、总结写文呼吁,就有个这运动、那主义。设计史上有影响力的几个重要运动,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算一个,其提倡以哥特式风格为代表回归手工制作,反工业化。具体的形式就是产品设计继承手工业产品特色,花花蔓蔓(洛可可Rococo)华丽繁复。

这种风格设计在欧洲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消费者还是很喜欢,毕竟是自己传统文化延续,熟悉亲切,后来又有类似风格的“装饰主义运动”。这些在现在欧洲还都有大量受众,欧洲的一些所谓奢侈品就走这设计风格,然后贩卖到中国装贵族。

19世纪末产品式样

工业革命对整个西方社会产生惊天巨变,生活方式、文化艺术领域都需要重塑。艺术领域在法国“现代主义”用反传统艺术、反传统美,对抗古典艺术,是当时主流的艺术追求。艺术家又客串设计,设计肯定受影响,设计于是也有“现代主义设计”。

法国著名的现代建筑设计师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激进的推动建筑设计现代化,激烈否定十九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鼓吹以工业的方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建筑的首要任务是促进降低造价,减少房屋的组成构件。”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LC2

在德国也有“现代主义设计”“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应该是设计史最重要的设计实践活动,它很多老师、学生对设计都做了非常重大的理论贡献,比如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 Wassily Kandinsky)从立体派汲取营养,抽象成点、线、面开创抽象派,还有后来的校长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设计概念,形成了“现代主义美学”。

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 Wassily Kandinsky)构成第八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巴塞罗那椅

“现代主义设计”一直是一种激进的颠覆的设计实践,后来德国纳粹上台把“包豪斯”关了。“包豪斯”的老师学生很多被赶到其他国家,而这个其他国家其实就是美国。美国因为躲过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工商业飞速发展,很多欧洲的艺术家、设计师都来美国讨生活。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是欧洲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大熔炉,文化传统不那么被看重,民众也容易接受新的艺术文化主张。“现代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很不错,艺术上从“现代主义”进化到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很乱很杂,其艺术家很多也和工商业客串、勾联。美国本土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还被捧成了“波普艺术”大师,“波普艺术”其实就是流行文化,现在大家很熟悉的商业营销套路,博出位、大曝光、洗脑、造人设就是这些人开始的。这个当时很多艺术家玩,艺术、设计两方都不耽误,艺术名誉还是要,设计打下酱油赚点外块不排斥。西班牙天才画家达利(Salvador Dalí)在美国玩得不亦乐乎,他就设计了很多产品。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绿色可口可乐瓶子

达利(Salvador Dalí)Mae West Lips Sofa

达利(Salvador Dalí)时间之眼

设计师这时候还是艺术家客串的角色,但是美国这时艺术已经和工商业联系很紧密了。当时有工业生产企业需要设计新东西,就发出一个布告召集令,号召艺术家一起来投稿,可口可乐(coke)的瓶子就是这么设计出来的。这个瓶子后来因为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朝鲜战争扶持日本计划进行工业输出,而变成了美国文化象征。

可口可乐(coke)玻璃瓶设计图稿

设计行业在美国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加速融合和后现代艺术越离越远。又因为美国资本主义发达到处输出文化、生活方式,现代主义设计反过来在欧洲得到了认同推广,日本简直就是直接复制拷贝。日本是个特别虚心、爱学习、务实的学生,设计上直接的拿来为工商业服务,而对后现代艺术那块就不怎么感兴趣。松下(Panasonic)第一个在日本企业内部设置了设计师岗位,把设计师这种艺术家客串打酱油的角色,确定成一个新的职业工种,日本企业有样学样,佳能(Canon)、东芝(Toshiba)、索尼(sony)、夏普(Sharp Corporation)都建制了设计部设计中心,设计的专业化为日本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赢得了销量和声誉。我觉得设计发展到这里,已经和艺术没有关系了,设计是可以完全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艺术分开。

松下企业设置设计师岗,把设计师从一个客串边缘角色定位成一个职业工种,完全的契合到工商业产业链条里,这时设计就不是艺术了,它和艺术已经分道扬镳。设计发展到这时,已经有很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设计从艺术里吸取“美”,从艺术里学习造型制图方法,设计研究社会心理,研究民众消费决策行为,研究传播学,研究人机工程人机交互,研究新技术应用,当然也研究了一些表面的“美”的形式,“装饰主义”“现代主义”。而艺术发展到现在,后现代艺术已经把艺术这个概念无限延伸,导致现在无法定义清楚艺术这个概念了。

松下(Panasonic)AJ HD3700H

设计是因为工业化才有的概念,所以哪里工商业发达哪里设计就蓬勃发展。设计的中心从最开始的英、法、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践开始,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转移到美国,又因为二战后美国扶持欧日发展工业,又到欧洲日本,60-9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又从日本辐射到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最后伟大的中国改革开放,这次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化,设计到了我们中国。我们中国40年,设计是拖后腿的,我们没学懂艺术也没学懂设计。这也导致整个社会对艺术、设计认知不清,我从事设计工作就一直的非常困惑。我是做产品设计的,以前叫工业设计,这名词让人非常难理解,工业设计?设计工业的?现在看来就是我们以前没理解清楚工业设计,就直接字面翻译过来了,其实工业设计是两个词,一个“工业”一个“设计”是要用“设计”解决“工业”问题,而不是大家字面理解设计工业的。我们一直的没解释清楚,今天我试着把设计这个概念理解并解释清楚。

设计是什么?设计是对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个优的新的解决方案。设计是方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

工业/产品设计是什么?工业设计就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是翻译错误,现在导致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认识是错误的,模糊的。现在有人把工业设计定义到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设计,这没必要,工业设计应该叫产品设计,产品可以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也可以定制化手工生产。哪产品设计是什么?产品设计就是基于产品提出新的优的解决方案。哪什么是产品,我理解的产品,就是实物物理的产品,交通工具、家电家居、建筑雕塑等,具体的有汽车、飞机、火车、自行车、太空飞船;消费类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电视、白电;家居类衣柜、桌椅、室内装修、衣鞋日用品;建筑房屋、园林雕塑、公共空间、路桥、建筑机械装备等。

什么是设计?就是设计的分类,我把设计分成三大类,前面的产品设计,再一个针对于视觉、传播的设计,视觉传播设计,这类包括有平面印刷设计、网页设计、UI交互设计、多媒体声光电设计、运营品牌设计等。还可以有一个追求“美”“艺术”类别的艺美设计,艺美设计就是追求小众个性化、艺术性,除前面两大类以外的设计,包括有手工艺“匠人”设计、工艺品设计、花艺设计、形象设计、舞台设计等、个人觉得把绘画拉入进来都可以,绘画是设计,而不是设计是绘画。这三大类可能实际应用会有所交集,但是都是同一个设计概念。

这样很多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现在日本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像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村上隆(むらかみ たかし)、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他们是艺术家吗?其实他们是设计师。那现在为什么大家都还说他们是艺术家,因为这个是以前的认知惯性,觉得做设计的就是艺术家。为什么企业里的设计师不能叫艺术家?当然可以叫艺术家,现在谁都可以是艺术家。 不信看我后面写的:艺术家主体转移,观众才是艺术家。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建筑师

密斯·凡德罗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提出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做设计的逃不开一句“少即是多”。“少即是多”发散的其他的话有“极简主义”“少,但是更好”“没有设计的设计是最好的设计”等等。“少即是多”简直是现在设计界的最高指导思想,最正确的行为规范,最现代时髦的一句设计语言。

“少即是多”的设计应用:

建筑设计

室内家居设计

雕塑

产品设计

平面视觉设计

“少即是多”大意是:去除不必要的装饰,直达事物的本质,行为上用最少的代价去达成,追求效率利益最大化。“少即是多”当时提出的时代背景是,工业化大生产刚刚开始,工业化产品和建筑上出现了太多繁复、制作粗鄙的装饰,第一导致了效率不高,第二也确实品质差不可控。德国“包豪斯”的美术实践就是为了解决当时设计和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1 - 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2 - 设计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产品;

3 - 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和指导是神一样的存在。“少即是多”也是契合其理念的一个总结和行为纲领。包豪斯理念的提出及后续的实践确实也给工业化生产大大提升了效率,也形成了现代主义美学。

但是也正因为100年前的包豪斯导致了我们100年后的世界太无聊。100年来我们的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然而没有新的设计理论指导,以致现在(100年后)全世界都还在用“少即是多”这种指导思想设计建筑设计产品,直接导致全世界都一个样,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产品设计,一样的居住环境,世界多样性、人的多样性都被抹平了。

现在的世界是有多无趣啊:

一样的建筑设计

一样的产品设计

一样的城市设计

一样的服装设计

“少即是多”是工业化实用主义的典范,它确实在世界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效率低市场又大,生产难以满足需求时,为设计为产品指明了一条方向。但是我们到了现在100年以后,科技进步社会工业化效率大大提高,现整个世界工业化制品都产能过剩了,世界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现在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的世界已经很富裕了。

这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下,它只是其中一个选择而不是唯一选择,或者说他不应该成为现今世界主流的选择。 盈余才是富裕,意思是我穷时候只有一件衣服,现在富裕了我可以有很多衣服。但是富裕时衣服还是用我穷时候设计思维来设计做衣服,那我只是有了更多穷时一样的衣服。穷时候的设计思维讲究效率高、实用不需要花里胡哨,对比“少即是多”的概念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少即是多”是穷的设计思维和理念。

“少即是多”不能解决好不好问题。因为他是穷的设计理念。我们再按其设计思维做设计、做产品。我们只会得到更多的产品而不是更好的产品。这样就会导致生产过剩。“少即是多”也是和资本主义经济配套相关联的,整个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都也在追求效率和低成本,以来做到产品更便宜增加市场竞争力。而我们世界已经生产过剩了,真的只有便宜一条路?是不是我们要找出路,找一条不一样的出路,出路在哪里?

“国潮”海报设计

中国设计?其实我们中国设计这40年是懵懵懂懂过来的,我们对设计认识不够,我们就一直的没学会设计。

简单的说,设计全世界也只有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设计可以理解成西方的设计,从西方发起,在西方壮大,进而影响全世界。设计本身的历史也不长就百把年,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西方设计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物,不能追赶超越。设计起始最早萌芽在工业国家英法德,后来在美国大力发展,因为美国国力强盛工商业发达,影响输出到了全世界。这个前面《设计和艺术》已经写到了。

只有国家工商业发达,那设计就必定发达,中国设计近几年因为经济增长迅猛互联网发达有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只是说我们没有提出自己的设计主张,这也是很多人问的怎么样才算中国设计?中国设计是什么?

中国设计是什么?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设计应该怎么做?毕竟设计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要怎么做,就得有本质性原则性的指导思想,像现代主义设计他的原则性指导思想是“少即是多”“形式服从功能”“装饰即罪恶”“人本设计”等。我们中国设计能提出设计界普遍认同的本质性原则性指导思想出来没?好像现在还没有,柳冠中大师说了一个“事理学”我理解的是他想说“设计不是设计一个物而是设计一件事”,这个有点像美国经典的销售故事:顾客购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柳大师的“事理学”因为自己一直都没说清楚,所以在业内根本就没影响力,大家也就是知道这个“名词”。

我19年提出了“设计是活的”这个原创概念,这应该是我们中国提出的原创的设计概念,这概念后续能不能得到广大设计同仁认同,我不知道。希望能得到大家认同吧,这样我就是中国的设计大师了。我膨胀了。

我觉得现代主义设计影响太大,大家现在都无脑的觉得现代主义设计就是正确,“少即是多”就是真理,关于“少即是多”我前面也写了文章反思其影响力。“少即是多”的设计概念,在世界工业化初期,还是有一定道理,现在到了全世界产能过剩的时代,我们还坚定不动摇的坚持其理念,会不会导致更多的低品质产品重复浪费?

我们要不要提出坚持“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刚刚好”的中国智慧,不要太极端,矫枉过正。我们可以装饰只要装饰的不要太过,而不是说“装饰就是罪恶”。这个“刚刚好”指导思想就是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不要太过于追求第一,一定要最便宜,一定要最简洁,一定要最中国,一定要最先进创新。我们回到设计的概念“设计是一个新的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利用身边的资源、能力,“刚刚好”的解决了某个问题。问题会继续出现,我们也会继续“刚刚好”解决后续再出现的问题。不要一来就想把设计做成一个确定(可能是受艺术的影响,艺术有追求永恒的野心,把设计理解成艺术,这是错的)因为设计就没办法确定,设计它是活的一直的在动态实践变化。

近两年,在一些大牌,李宁衣鞋设计、故宫文创设计、电影海报设计等消费洗脑造势下“国潮”再次进入大众视线,这次明显的进步很大,我觉得很不错,比10年20年前的“中国风”强太多,有一种不尴尬的熟悉感(以前的中国风太尴尬,手法技法太粗暴)我们中国设计就是要营造这种熟悉感,从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汲取可用的营养,可用的意思是中国人都趋同的美好感觉,有心理上的依附眷念。也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做的设计,做中国人熟悉有心理归附,符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设计,就是中国设计。

“国潮”设计(盛世中华)

这次其实还是一些符号元素的堆垒,不过因为设计师的成长设计技能的进步,符号元素选择更广泛,设计制作更精良,对应的大家就还是能接受现在的“国潮”。这些实践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设计就应该精良。全世界人民审美都是类似的,都是在赞叹欣赏巧夺天工,希腊的人体雕塑是,西方的古典油画艺术是,我们中国的青铜器也是。只有现代主义艺术是赞叹创新,因为他们就是要用新打倒旧。我们现在不需要打倒旧,相反我们在大力宣导提倡中国文化,所以“国潮”一定要“精美”要有现在提倡的“工匠”感。

中国的“国潮”设计,我们要把它定位为高端(高端不是贵)把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少即是多”定位为大众普适,两者做一个区分,有明确的定位,这样也利于中国设计推广。什么是高端?我的设计价值观里其实是没有高端低端设计区别的。但是我们为了推广中国设计可以人为的把某些不同于普适大众的小众定制场景,定位为高端。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使用时间比较久的不容易更替、移动的产品(房、车、家具、卫浴等)定为高端产品,我们也可以把一些不经常的有仪式感庄重的场景(毕业典礼、婚庆、传统节日)定为高端。类似的小众我们就倾向于“国潮”设计解决方案。多花时间多实践,慢慢的在社会形成共识,中国设计就是高端、精美、定制个性化的。在实践中慢慢做成中国设计。再强调一次高端不是贵。科技、设计的发展就是要让人更平价的享受到美好。中国设计也只有通过平价让大家更熟悉更容易接受,我们设计师也要通过科技、技术进步把精美的中国设计平价的推进到中国人的生活里面去。

国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1919 - 1933)校舍

设计现在很多人很迷茫,这很正常。每年那么多的设计毕业生,明显工作岗位供给不足。作为新设计师在现在这行情根本就没议价能力,所以工资对刚入行的设计师来说,是再高也高不到哪去的。

作为新设计师,找到好公司、好团队更靠谱,进了好公司有实践项目磨炼会飞速成长,有好团队指导引路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哪什么是好公司?好公司粗暴点,就是大公司。不是大公司那就有项目多的公司。 什么是好团队?现在判断一个设计团队好不好,就一条,尽量不要盲目加班的团队。为什么?因为要加班的设计团队,就是在瞎抓自己都不懂设计,你还指望它什么呢?

关于加班,先分析为什么设计行业加班严重?

需求方甲方这边:

一、需求不明确,就是不知道到底自己要干吗;

二、设计条件输入不明确,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

三、不知道判断设计。就是不知道收货分辨不出好设计、坏设计;

四、项目没有规划随心来,做到哪算哪,这个就是改、改、改。

设计方:

一、竞争激烈,太重视甲方奉承甲方;

二、不专业输出没有说服力;

三、不会主动和需求方沟通设计问题,觉得设计就是画图;

四、不会专注自己的事情,一天正常上班时间就这里摸摸那里晃晃,只有到晚上没人扯犊子了就赶稿。

五、装可怜假装努力,感动自己还想感动需求方。这种行为最没用,需求方没感动,还搞得全世界都觉得设计就是加班熬夜。

怎么办?先弄清需求方要什么,什么时候要。再就自己用心点,输出超出客户预期的方案。 设计师本身有很多能力很差的专业能力不够,培训两三个月出来了,这种新设计师真的有自信说你的输出很专业?能打动需求方?真的自信,我们为什么还要听需求方指挥来指挥去的改稿?设计方案输出一定要有章法,明确时间点输出、开会、讨论、调整,不要指挥下、动一下、说一下、改一下这习惯非常糟糕。

现在有设计师呼吁说要联合起来抵制加班,抵制加班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设计师要努力学习让自己更专业,不要让一个非专业的需求方在旁边指指点点,别人为什么能坐在你旁边指指点点,就是觉得我们不专业然后习惯不好养成了。整个社会现都有了,设计就是改来改去,设计就是加班通宵,设计就是需要需求方坐在旁边指指点点效率高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价值,这些错误认知。

设计是一个服务型工作,输出也就是想法和创意,实际产生的价值很难量化评估,所以现在设计在市场上很被动,设计师也不知道自己的设计到底能有怎样的价值。这个也很正常,本身的设计、想法要有价值是需要能力、资源加持。

设计也正因为价值难以量化,社会上就出现了觉得设计很廉价的认知,不就是花点时间做个图嘛。同学,有时间没,我有个LOGO,帮我设计一下,请你吃个饭。听到这话的设计师会气吐血,说这话的同学还觉得你矫情,就花了一两天动动电脑,请你吃个大餐你还想怎样。甲方也是,你不就是在电脑上这里摸下哪里摸下设计费就到手了,钱这么好赚?不行得让你改改,要有加班证明你真的有努力。

设计出现的种种情况,就是设计的输出价值不能被量化,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设计的输出结果进行量化。

很多设计师对自己的设计输出价值不能量化,也不知道怎么量化,这个也是事实。但是甲方是知道的,他知道他要的设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比如他要设计一个营销海报,他肯定会评估我这个活动要达到什么效果要投入多少费用;设计一个产品,肯定有销量预估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假如甲方也不知道呢?这不就是我们设计的专业体现了,我们要帮他和他一起梳理出这个项目的价值在哪里,这是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

重点:我们要和甲方一起评估确认其要设计方案输出后的目标、产生的价值,然后我们会用这个价值来量化我们的设计服务。

我们设计要改变现有的设计服务收费模式,不能以现在这种我投入了多少人力、时间来计算设计服务和费用。而是要以设计项目产出的影响、后果来评估量化设计的价值和费用。 这样我们设计服务就有了依据,市场也就不会出现同一个设计项目,有人5000可以设计,有人要50万才能设计。5000和50万真的能力有那么大差别?你50万的能力真的能证明比5000强了100倍?其实是不能的,除了吹牛忽悠说自己能。哪5000和50万到底哪个才是真的这个设计项目的价值?大家都不知道,都是拍脑袋自己想出来的。

按照现在这个项目评估结果来评估设计服务费用,这就报价没那么离谱了。比如我这个app预计三个月下载装机量30万,那我们就按30万用户影响力多大收取设计费用,把用户量转化成费用,比如10万;比如我设计的这个产品预计年销量在5000万,我们就按5000万这个数来收取产品设计费用,比如销售额的5%。假如说有项目很大预计这个产品会销售10个亿,哪我们可以签合同分批次收取费用,比如卖到1个亿的时候收取销售额的3%,3个亿的时候收取销售额的1%,5个亿以后就收取销售额的0.5%。不同设计项目具体的收费标准可以按照当前社会物价、消费水准去细化确定。

这个设计服务量化模式好像室内、建筑设计(室内装修和建筑预算还是能精确预估的)有些已经在这么做了。现在就平面UI、营销、产品等还是在按人力、时间来计算。其实设计项目都可以按照这个项目目标模式来进行服务量化。

现在甲方是不愿意干的,他怎么愿意让你知道他的项目真实预算销量目标呢?其实这就是现在我们设计碰到的问题,甲方不愿意和设计充分沟通、信任,而设计就是一个基于实际情况作出的一个优解方案,你不能充分信任沟通,很难产出好的设计方案也导致现在设计很被动。但是我们设计要有这个想法和要求,不然整个设计行业都在拼谁价格低、谁加班多、谁听甲方的话。这样于甲方、设计方都没好处,进入恶性循环,甲方找不到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设计师觉得价格太低、话语权太少就会很敷衍了事。

我们设计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设计价值,不要觉得自己的设计不值钱,就一张图、一张嘴。要知道设计在能力和资源加持下,设计的价值是可以无限放大的,苹果设计一个iphone它就成为了现在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甲方真想要设计有价值,哪他就得投入资源来放大我们的设计,他要重视设计,怎么重视设计?充分沟通项目,按项目预计目标付设计服务费用。设计也按项目目标投入相关资源。假如甲方把项目目标定的很低,这时候主动权不就到我们设计这里了,你这个项目结果产出就那么点影响力,我全赚了也没几百块钱,我不陪你玩了浪费时间。逆向的也淘汰一些不靠谱甲方。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1932-)产品设计师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工业/产品设计考学考研的问题和咨询,个人对想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同学,做一个现在普遍适应的建议,大学毕业有好公司大公司的工作机会,果断去上班。没有大公司好公司机会,没办法也只有去考研,考研也是为了能进大公司好公司做准备。什么意思?意思考研的话,你要看一些大公司倾向于那个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更直接点,就是你要考大公司信任学校的研究生,而不是为了考研去考研。

其实就能力来说,现在中国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没实际性差别,因为我们的教育现在还没弄明白工业/产品设计,学校对学生来说就是个身份标签,既然是标签,那就考企业认可信任的、社会认可信任的学校。以前也有人问:工业/产品设计是进综合性大学还是川美?我建议川美,反正大学都弄不明白,专业上都得靠自学,那就进一个业内认同的学校。工业/产品设计现在这行情就是一个市场就业很少的岗位,所以岗位机会比其他的重要,没工作机会就等机会。

作者在21世纪“世界首都”深圳,一直也是在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工作,今天我就来扯扯这个行业。前面写了一个关于设计的文章,站的位置比较高说的是整个设计行业,文章我也是从工业/产品设计的角度切入说设计行业,只是工业/产品设计行业具体的就没怎么展开。现在就来说说工业/产品设计行业、工业/产品设计师收入。

工业/产品设计这个词太绕了,这就是我们设计认知理解的问题,后面就产品设计指代工业/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师收入水平具体的到个人差异很大,这个差异大是基于公司的,不是基于设计师水平能力,这个我们要清楚。我在前面文章也写了,上班打工做设计要到大公司去,因为设计是服务,它的价值需要其他资源、能力来帮忙实现,只有大公司赚钱的公司才能养的起设计师,也才能有资源、能量来实现你的设计意图。大公司有产品设计师,年薪100万的、联合创始人的(都少,凤毛麟角)。小公司不赚钱的公司它没能力实现你的设计,你对它来说简直就是负资产消耗,一个月给你5000都嫌多。

整体来看,产品设计薪资是不怎么高,这个有两个原因:

1 - 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市场需求小,市场不需要很多产品设计师,也养不起太多产品设计师。产品开发是一个非常费钱、费时的高风险行为,现今这市场一般中小型公司,一年能出两三个产品,就是一个非常厉害高效率公司了,而这两三款产品能走起来,基本上后续是可以卖2-3年,走不起来,公司也就倒了,倒了就没然后了。假如你是老板,你会养一个高薪产品设计团队两三年?这两三年还只做两三个产品,这两三个产品还不知道能不能成,还不能只养一个产品设计师,还需要产品配套的开发人员比如产品经理、结构工程师、电子工程师、UI美工等,理智的资本家肯定是非常慎重的,他就在赌,而他赌的是产品设计师能挑起责任。没几个老板会把自己的命交给产品设计师,你是老板你也不会。所以老板是不太信任产品设计师的能力的。

2-整个社会对产品设计的认识是错误的,导致很多公司把产品设计等同于外观设计、美工。工业设计这个词是舶来的,翻译过来让人很莫名其妙。工业设计做什么的?设计工业的?其实工业设计就是产品设计,个人觉得是翻译不准确,应该翻译定义成产品设计让人更容易理解点。产品设计一般划在艺术系,也有划分在机械系的。不过这两个都不妥当,因为产品设计是跨学科的,我们高等教育到现在都没扯清楚也没弄明白产品设计是什么?直接导致社会对产品设计认知非常模糊、混乱。

因为认识是错的,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用这个人,应该怎么评估其作用价值。也因为我们的教育没弄清楚产品设计,导致我们的学生毕业出来也就不懂产品设计,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上面说了产品设计岗现在非常重要是要挑大梁的,你自己都不会,老板怎么敢用你。后果就是在公司、在社会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很多公司产品设计是一个非常边缘的职位。而产品设计对一个公司来说,他就不应该是一个边缘岗位,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岗。这是个恶性循环,公司需要产品设计承担重大责任,而我们产品设计由于教育问题担不了责任。又市场只需要不太多产品设计师,我们一年又毕业太多不懂设计的产品设计毕业生,这样产品设计师就非常内卷工资非常低,还很少机会能找到。由于没有工作机会,产品设计师就没办法成长,没办法成长只能找更低的工资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就转行了真的坚持不下去,这个就是现状。

深圳前些年也有几个业内出名的头部工业设计公司,这几年都消停了,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小了。它们当时能出来是因为前些年中国山寨手机盛行,手机设计需求大。当时还有工业设计公司为了适应市场提高工作效率都把产品设计做成了流水线,草图、建模、渲染、出PPT讲方案都是不同的人,这样子产业流水线做设计,设计师能学到什么?能有多少工资?都变成流水线民工了。当然作为一个公司效率是快了,对某个设计师依赖也小了,对公司来说是一个还不错的模式(主要设计师便宜),对设计师来说简直是灾难,当年我招设计师明确不要做手机设计出来的。就这样,这些公司也都做不下去,因为市场需求没了。后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深圳也新出来的几个产品设计公司接创业公司的业务,好像发展势头不错,这两年也消停了,万众创业的初创公司都倒闭了,相对应的产品设计行业也就困难了。

产品设计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成长的岗位,能坚持下来都是百炼成钢的角色。不可能就自我淘汰,基于自己的能力、经验必然会自己蹦跶两下寻找新出路,所以近两年很多产品设计师转职做产品经理、做老板自己做产品,这是发展的必然。产品经理其实是决策岗,而产品经理就是大企业人为的从设计岗划分出来的,本来产品经理的角色就应该设计师担当,而且产品设计师担当这个位置是最适合的人选,规划、决策、执行是同一个岗,这样产品肯定的能符合最初设想,这样子做的产品设计师也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话语权,在公司里得到更高的位置更好的待遇。这几年互联网发展信息传播加快,现在很多老板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会再把产品设计岗和产品经理分开,两个岗位合并成一个岗位,一来可以省钱,毕竟产品设计师就画图还是太浪费了。二来也能把产品落实的更符合设计要求。当然相对应的对设计要求也高了,工资也涨了。

所以做产品设计的出路就是自己多努力点,在一个公司做到不可或缺做到决策岗去。只有这样后续的工资和前途才有得提升。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1955-2011)企业家

前面《设计和艺术》里说了“现代主义设计”因为美日等跨国大公司的商业成功而成为现在世界主流的设计选择,苹果公司(Apple Inc)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设计一直的是在引领设计潮流。

苹果设计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一个乔纳森?伊夫(Jony Ive)。他们两个都是现代主义设计信徒。现代主义设计就是和现代主义艺术一起发生在欧洲的反古典反权威思潮(和中国现在社会环境很像,我们能出现“现代主义”吗?)。现代主义设计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少即是多”“极简”“装饰即罪恶”等。

这些也能从他们俩推出的产品看出来,其产品理性、干脆、简洁的产品观感就是现代主义设计既视感。

苹果一体式电脑iMac G4

苹果个人消费类产品

苹果总部园区(Apple Park)

从史蒂夫?乔布斯一些访谈也能看出来,他中意一些大设计师的作品设计,品味偏现代简洁。

柯布西耶设计的椅子LC2

三宅一生定制设计的衣服

乔纳森?伊夫设计品味也不错,他很喜欢的设计偶像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是现代设计界著名产品设计师,其还总结了产品设计“设计十戒”。

? 好的设计是创新的(Gutes Design ist innovativ.)

? 好的设计是实用的(Gutes Design macht ein Produkt brauchbar.)

? 好的设计是美观的(Gutes Design ist ?sthetisch.)

? 好的设计使产品易懂(Gutes Design macht ein Produkt verst?ndlich.)

? 好的设计是克制的(Gutes Design ist unaufdringlich.)

? 好的设计是诚实的(Gutes Design ist ehrlich.)

? 好的设计是长命的(Gutes Design ist langlebig.)

? 好的设计在细微之处也维持一贯(Gutes Design ist konsequent bis ins letzte Detail.)

? 好的设计是环保的(Gutes Design ist umweltfreundlich.)

? 好的设计是尽量少的设计(Gutes Design ist so wenig Design wie m?glich.)

现代主义美学,其实本质是简陋的穷的(简陋美学,囧),他对应的是“装饰主义”繁复的“洛可可”式的美。“现代主义设计”因苹果、索尼(sony)等美日跨国大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而变成“唯一的”“未来的”“时髦的”审美价值判断。这个我有写一篇文章呼吁,不要成为“唯一”毕竟世界很大,我们需要多样性。

苹果成功离不乔布斯,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人物。乔布斯其人是一个极度自信、自负、聪明出色的资本家。乔布斯能封神,就是后来推出了ipod、ipad、iphone。特别是iphone集前两个大成,直接把世界拉入新时代-智能互联网时代。iphone怎么吹捧都不为过它就是21世纪初跨时代的产品,一个影响世界的产品。乔布斯做到他想要的了,改变世界。

iphone整体规划思路和推出就是个超级大的“基因突变”完全改变了社会对手机的认识,重新定义了手机。iphone最重要的几个迭代,一个是iphone4,一个是iphone6。iphone5是处于4-6中间过渡的,设计上从4代的三明治结构,过渡到整体机壳cnc。设计造型思路就是流行的“少即是多”“极简”设计风格。 iphone5不硌手,因为他很小。iphone12可能有点硌手。硌手要看大小,要上手体验,不是说方正的造型一定会硌手。iphone6做成圆润造型风格,可能有握持感方面考虑,iphone6是苹果对手机这个产品硬件造型探索的最终成型,圆润机身方便握持,最新的机壳加工技术cnc,耐刮透明大猩猩玻璃屏幕,指纹开机。iphone 6后就是挤牙膏式的迭代,iphone 6是苹果创新停滞的标志。而刚好6就是乔布斯去世后推出的产品。所以可以理解乔布斯后,苹果创新就停滞了。iphone 12是设计倒退,江郎才尽的表现。库克(Timothy Donald Cook)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我记得我在两三年前就说了苹果牙膏厂,现在已经到了诺基亚水平,科技以换壳为本。 苹果公司是个产品驱动型公司不是技术型驱动公司。而技术创新才能带来很大的产品创新,现在技术传播很快,苹果不一定会比其他厂家先拿到技术。又手机这个产品,他们觉得它的手机已经是最优的了,技术升级没那么迫切,所以每次每年挤牙膏一样象征性的在做一些升级。所以他在做别的产品创新,比如说手表,蓝牙耳机。他一做然后就是最好。苹果一直秉持的产品力即竞争力(至少乔布斯和乔纳森是这么认为的,库克就不知道了,乔纳森?伊夫走可能和库克有产品方面分歧)。这个理念中国也就这两年才有些公司这么喊口号。

关键是哪有那么多“基因突变”式创新,真有那么多创新,那全世界满是乔布斯了。

再来说下乔布斯这人,乔布斯就是一个自信、自负、狂暴的偏执狂,他就是不甘,不甘他被苹果扫地出门,不甘他的机会流失让比尔?盖茨(Bill Gates)做的比他好。和小米雷军很像,到了一个高度后,都在追求自我认同。

iphone乔布斯做成功了,成了就是“神”,他的iphone没成的话就是一普通苛刻老板。乔布斯能成,他动用资源能力,他的判断力,后面的团队很重要,个人觉得促成乔布斯iphone推出,唐纳德?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的影响作用比乔纳森?伊夫要大。

iphone的成功让苹果公司变成了一个现代消费社会新的宗教信仰,苹果教。现在市场很多已有的技术和设计苹果优化一下,比如mp3后的ipod,tws耳机后的airpods,智能手环后的apple watch,就有前所未有的市场热度。就因为它们是苹果的产品。苹果的产品已经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了,苹果做一定是最好用的、一定是最创新的、一定是最具有设计的的认知。苹果产品确实不错,但不至于说其他产品就那么烂,其实tws耳机还是有很多好产品的,智能手环也是。

iphone的出现在消费者心里也竖起了一个神,就是乔布斯教主。乔教主出的产品一定是改变世界的,乔教主公司出的产品一定是最好的 (管它是不是真是,至少要宣称是,然后让教众心里觉得是)。乔教主通过他的发布会,通过他的创世纪ipad、iphone真的做到了,教众真的相信了。

不过真心的说苹果产品不差,不属于那种忽悠交智商税的,价格贵点买个不安心折腾其实也还真挺好,苹果的产品不能说是交智商税只能说交苹果税,乔教主真不是忽悠无底线的神棍。可能乔教主不想做神,是教众把他捧成神了。就好像佛祖再三强调不要给我塑像、不要给我塑像、不要给我塑像,可是教徒不听的,教徒之所以是教徒,一定是要给自己的“神”塑像的。

小米(Xiaomi Corporation)公司总部大楼

我一直以为,做公司做产品品质达标是底线。品质达标稳定是基础不需要讨论,也不需要强调的。事实就是小米出现前,中国的电子类消费品品质低劣是没有底线的,没有更低只有最低,山寨横行浪费资源。小米没出现前,国内的手机厂商品质是无法保障的,当时“中华酷联”品质只要比山寨手机好一点,他们就可以利用品牌、渠道强势把产品卖非常贵,大卖特卖躺赚。你不买,只有品质更差的山寨手机选择,充电口可能充电三次就掉了,里面的电池一半回收外国淘汰电子产品的拆机电池、一半水泥灰包。

雷军用所谓互联网思维从2010年开始做小米做手机,准备好了雄厚资金杀价格战,思路是硬件不赚钱成本价抢市场,要重塑手机行业。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小米便宜也就是又一个山寨无底线新厂家,谁知道它是真心实货不赚钱,就想抢市场。小米的策略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价格看齐山寨厂,品质看齐“中华酷联”可能还高于他们,搅动了手机江湖。手机厂家这次碰到互联网企业新玩法,大家都看不明白,山寨厂家没活路了直接倒闭,“中华酷联”这些所谓大厂,产品也遭遇了重大挑战,以前他们的钱太好赚,扩张太快,机构组织人浮于事,想和小米拼价格战,基本上是有心无力,中兴、酷派、联想这次没跟上趋势慢慢的没落了,就留了一个华为反应快成立荣耀,背靠大金主和小米硬刚。

小米手机现在在消费者心里是价格一样,品质肯定不输同行,他成了行业定价标杆。小米十年对中国手机制造业来说,是一条巨大的鯰鱼。它成功淘汰了大部分同行,留下的只有几个大厂家。小米的成功引起了很多人研究和质疑,我一直也有对小米观察、学习,因为它也冲击了我工作的手机配套周边行业。

雷军(1969-)小米科技创始人

老罗,罗永浩,滚烫炽热的一个人物,传说中国最牛逼的单口相声演员。

第一次知道老罗的大名是多年前他做的一个网站牛博。当年老罗自己玩微博玩得不爽就自己搞了一个类似微博的网站牛博。拉拢各路名人到他网站开专栏有方舟子、十年砍柴、连岳等知名写手,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网站没了。牛博没了,老罗砸西门子冰箱,就砸西门子冰箱的那个锤子,起名锤子手机进军手机行业,再后来锤子手机通过老罗精彩表演,大面积曝露在大众面前,锤子的事迹广泛传播,我也被动的吸收了一些信息。现我就老罗做手机这事说说互联网手机行业。

老罗进入手机行业的时间点2012年,处于安卓智能机爆发,山寨手机被小米互联网公司挤压,整体处于产品升级、品牌升级的状态,踏入点还是不错的。后一点360也踏准点了跑进来准备大干一场,只是后来和酷派、乐视一地鸡毛,现在也半死不活的。锤子手机坚持做到了2019终于卖了。

互联网公司进手机行业的逻辑是:手机是现代人使用高频次离不开的必需品,掌握手机就是掌握一个入口,和pc搜索一样的流量大入口。小米互联网公司一进来就打低价掀起血风腥雨势在必得。360看懂了小米,学走低价前期不赚钱养肥了再割的玩法。锤子老罗没看懂,玩的是工匠、产品设计、情怀小资路线,老罗想做中国的苹果,但是又没看懂苹果手机,苹果手机厉害,是他整个软件封闭生态,软硬件优化匹配,品牌在消费者心里认知调性,最后加产品设计才形成iphone。产品设计是苹果市场营销宣传点,不是iphone成功的必须。锤子老罗就看到了苹果的产品设计,没看到苹果对新技术的整合能力,没看到苹果强大财力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这么说起来锤子就是锤子,而不是中国的苹果。

2007年1月9日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Macworld大会上正式发布iPhone手机,抛弃按键和手写笔,全新的触屏交互、革命性的Apple Store,重新定义手机。吓的安卓(Android)不得不推翻再回炉学习苹果。苹果和安卓开启了智能移动互联网新时代,中国的一批互联网从业者抓住时代机会风起云涌,前pc互联网公司纷纷进行移动手机化转型,有成功的腾讯微信和阿里手淘,传统的163、搜狐、360、金山都掉队了。小米雷军分析时局,移动互联网巨头有微信、手淘后基本已没其他公司什么机会,果断放弃米聊,从优化安卓MIUI开始试水再直接抢手机入口,重资本玩硬件,倚重大陆成熟供应链优势,用以前互联网的打法复制到硬件行业。

1- 前期不赚钱圈用户。互联网策略打法是免费圈用户,硬件免费资金太大只能说不赚钱。360周鸿祎说硬件免费,后来只是个口号,没人玩的起硬件免费;

2- 产品快速迭代OEM代工,用大订单压成本,做到又快又便宜;

3- 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先搞定业内发烧友和有辐射力的意见领袖,进行口碑爆炸病毒式传播;

4- 线上渠道销售,直接面对消费者,要的就是一个字:快。 快速的让手机到达消费者手里。

当时智能机还才刚开始爆发,其他手机品牌还在用硬件赚钱的思路策略,价格贵,小米一出来大家直接图便宜买小米。传统手机厂商都没看明白,他成本价卖怎么赚钱?其实小米是先圈用户再来想赚钱,典型的中国互联网思维。

这套路传统手机行业看不懂,360周鸿祎看懂了,因为他就是用免费杀毒软件干掉国内其他杀毒软件的。锤子老罗没看懂,他想做精致而小资的手机,他卖情怀,卖设计。他想做成MINI,做成甲壳虫,不想做成丰田,事实就是MINI、甲壳虫在业内就是个小透明。

小米手机不赚钱大杀四方,方法不错,赶紧复制到其他硬件行业。后来就有了小米电视、小米移动电源、小米插线板、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百货。小米拉入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形成了一个新的沃尔玛(Wal-Mart),沃尔玛里总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很便宜,吸引你进来闲逛,买了便宜的也会顺手买些其它的,而其它的就是小米赚钱的利润。

小米这种做手机的方式是重资本,它成功了别人想再复制他那就得花更重的资本来做这事。锤子就是钱太少,他只能做所谓的精品手机,情怀手机,可能老罗也是没认识到手机是巨头必争的堡垒哪有你精品什么事。互联网信息时代,头部聚集比以前更快更明显,一个行业只有第一和其它,微信、淘宝是这样,美团、滴滴,也是这样,当然手机也会是这样,现在国内就四家了华为、小米、oppo、vivo。360放弃挣扎了,锤子卖了,魅族?魅族是谁?哦,魅族是当年雷军为了做手机向黄老板了解取经,顺便和黄老板愉快的干可乐的那个魅族。手机战争还没结束毕竟还是太大了,一个公司没那么快淘汰其他厂家,不过也快了。下个行业战场IOT就来了(写这文章时候,小米还没提AIOT的概念),不过小米已经占好了一个好坑位,小米IOT就是雷军说的那个风口的猪,雷军用10年把这头猪拱到了风口,大风起兮猪飞扬。

雷军:“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其实小米的设计在国内业内可以说是翘楚,IF、红点国际设计奖项拿了几十上百,他的创始人之一刘德还是工业设计专业,公司实际操刀的设计团队对设计理解大致上也没什么问题,那怎么小米产品为什么还给很多人没有设计的感觉?

1- 雷军说了 一句: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这句话看怎么理解,雷军怎么理解的我不知道,我不是他,但是他的本意应该不是不要设计。我猜测可能想表达的是不为设计去设计。看小米(特别是米家)的产品呈现,明显受日本无印良品(MUJI)影响比较大。把无印良品操刀成型的是原研哉(Kenya Hara)和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他们的设计理念大概就是“就是这样”。它应该就是这样,它本来就是这样,意思是设计产品应该呈现它应该要呈现的样子,而不是设计师把它设计成这个样子。大部分人对设计的认识“哇,还可以这样”。这就是大家理解的设计,要眼前一亮,要创新。哇,别人汽车4个轮子,你的汽车5个轮子,好!有设计!有想法!有创新!

雷军这句话被人解读的很不好,都说小米没有设计,以致于后来小米自己出来洗白说“没有刻意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2 - 小米的产品和同类产品比没什么辨识度,特别是手机。

其实产品同质化严重和设计关系不大,和供应链、成本、同类产品竞争关系大。设计不能担这个指责。产品上来说,你用定制的物料成本肯定大过走量大家都共用的物料。你成本上去了终端价格就必然比竞品贵,贵就竞争力没那么大了。

手机行业现在可以分为苹果和安卓。苹果自己建的封闭生态圈,独此一家没得选。安卓就不一样了,一样的软件系统,同样的硬件供应商,你有的大家都有,拼到现在就是拼价格、拼出货量,你出货量大你就能从供应商拿到好价格,拿到好价格,成本就低,成本低产品就有竞争力。这个手机同质化的指责,要丢给消费者自己,要问自己你愿意为定制创新买单吗?其实市场也有这种创新设计,锤子、魅族就是,不过市场明显已经做了选择。

3 - 小米产品呈现的“设计感”不是太强。

这个可能和小米做“性价比”大众工业化消费品有关,工业化生产讲究的是效率,批量重复,设计如果做复杂了,整个加工生产制作过程都会很麻烦降低生产效率,也增加产品出错机会(越复杂精密的越脆弱),所以他们选择了“少即是多”的设计语言。

总结就是小米是有设计的,从他米家产品就能看出来,基本上有统一的视觉呈现,同样的设计语言、设计逻辑,只是他的产品观感和市场上有些产品比较像。但是不能说他没设计,外观不漂亮。其实外观审美有很强的主观性,没经过美学知识训练的很难分辨80分外观和85分外观,当然60分和90分的区别还是能分出来,但是小米的外观设计和友商差别真没那么大。而且大众审美有从众心理,别人都说漂亮的那就漂亮。我真的想问,大家知道他为什么漂亮吗?小米只能说他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自己的产品形象观感。真要求小米形成自己的一套设计思维那就是设计哲学上的追求了,这个太不简单了,这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了。无印良品是日本国宝级设计师打造的,小米学他们学成现在这样就很不错了,已经是国内设计翘楚了。

小米产品设计类似muji风格

2021年3月,小米又搞了一件和设计相关的大事,花了200万把方LOGO改成圆角LOGO,又引起网络广泛关注和热议,有小米的地方我怎么能缺席?于是我就小米的新LOGO设计作了一通解析。

小米新旧LOGO对比

小米LOGO我30号就写了,调侃了一下原研哉大师改这个LOGO是为了方便小米做汽车。调侃过后大致说了下这是个好设计,也说了原大师是来背书的,这应该是全网第一个这么说的。成功的把舆论从雷总被鬼子骗了,我也行我上的反智吃瓜,扭转到严肃的设计讨论,原大师是不是在忽悠?小米的几百万到底值不值?现在主流舆论就是钱花的太值了,原大师是不是在忽悠呢?还是没人说到重点。

所以这次原大师是不是忽悠呢?

前段时间碰到一个问题:我很好奇顶级设计师和普通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差别在哪?

我的回答:顶级设计师和普通设计师的差别体现在:

一、对要设计的目标的梳理能力,就是能梳理出,为什么要设计;

二、知道实现设计目标的资源动员能力,就是知道要怎么做;

三、设计方案的识别能力,知道什么是好方案;

四、设计方案的阐述能力,让别人理解你的方案,告诉别人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五、最后就是自信,强大的专业气场身披金光,向大家传递自己的专业性,权威性。

原研哉对比我对顶级设计师的理解,他这次的小米新LOGO方案是完全全部契合的。他没有对小米的旧的LOGO做大的改变,他能分辨小米的LOGO本身还是不错的,两个字母的MI的图形,橙色醒目的主色,关键是辨识性真的很强,小米的LOGO放到一大堆LOGO里的,还是能出挑被记住的。所以原研哉有极强的设计分辨能力,也克制了自己炫技的欲望,不为设计去设计。

看原研哉的视频解读,我们也知道这个圆角不是随便圆的,是由一个拉梅曲线(Lamé curve)调整对比做出来的超椭圆,先不说到底是不是,就说一个设计师知道这么生僻的数学公式,至少说他还是真的有用心在学习或者了解很多知识。于设计技术、知识储备还是让一般设计师汗颜的。

原研哉(Kenya Hara,1958- )平面设计师

关于设计师为什么选择3,而不是2.9或者3.1。这就是我们设计师的权利。我们选择3就是3,没有为什么,就是基于个人主观判断。设计是什么?设计是设计师的选择的解决方案。原研哉选择3哪就是3。当然他也可以选择2.5,然后云里雾里的阐述说选择2.5是因为我爱你,只要他能自圆其说。选择什么是很主观的就是基于设计师的认知做出的判断,所以设计师的项目经验很重要,只有不停的做选择多试错,才能最后学会自己做选择。

视频讲的这个LOGO设计来由我觉得原研哉是真心解释的,后面的东方哲学、宇宙大海、东方美人、花开花落这就有点虚了、玄了,作为专业的设计师大家听听就好,是为了推广需要。一个设计方案要被人消费熟悉,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原大师这次讲故事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这也对应了我说的设计方案的阐述能力。可能他的阐述是两套的说法,对甲方一套说辞,对消费者一套说辞,我们也就只看到了对消费者说的一套云里雾里的说辞。也还不错。

原研哉其人能出名,是因为他和深泽直人主刀成型了无印良品这个品牌,关于小米和无印良品的纠葛,前面介绍了小米设计其实受无印良品影响很大。原研哉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平面视觉设计出身,其设计理念的系统性阐述是现在设计师案上的《设计中的设计》,说实话这本书过誉了,就是一些案列介绍,没什么设计理念输出,说的都是空泛的怎么套都行的大概念。把这本书当作其个人简历理解更好,大家别指望从书上读出什么有用的设计理念。当然他没原创的设计理念输出他还是厉害的顶级的设计师。要求每一个设计师都能输出有影响力的设计理念,显然是强人所难。

回到这次小米新LOGO设计,这就是一个秀,这个秀而且被小米操作表演的太成功,让设计破圈了,让大家都讨论设计关注设计。原研哉大师作为参与主角,其专业,敬业让人信服。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去年我写了《设计是什么?从蓝图到AI它是活的》 -把设计定位成为商业,为产品服务,说要把他从艺术里剥离出来。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人的理解,因为我觉得现在中国艺术界对艺术的认识非常混乱,设计再搅和进去只有坏处没好处,而且设计确实和艺术牵扯不大。

关于艺术就像我上面说的混乱,我们有太多解读和太多不一样的认识,于是我又在想:艺术是什么?艺术为谁?

为什么会有艺术?人为什么去创造艺术?关于艺术起源学术界有很多说法,什么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表现说,我觉得这个没必要去考究争论了。考究出来了也没啥意义,我们只要知道几万年前当某一个原始人在洞窟里画上壮硕的公牛,当某一个原始人把含在嘴里的染料对着按在岩壁上的手喷射再把手拿开,在洞窟岩壁上留下手印形象,当某一个原始人吃饱时发出幸福有节奏的声响,这时所谓艺术就诞生了,艺术就这样被人创造出来了。对于当时创造出洞窟岩画的画者,或者吃饱饭的歌者,他也不知道自己创造的东西叫什么,可能也不管他们叫什么,纯粹的就是无聊、有趣、好玩、好听、爽,或者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

阿尔塔米拉洞(Cueva de Altamira 大约2万年前)野牛

手洞(Cueva de las Manos 大约9000年前)

为什么一开始就说艺术是人造物,因为艺术是人主动创造的,人为什么主动做这个事情?按西方理性思维都要问个究竟,然后研究来研究去还是没弄明白艺术为什么,就给它挂到哲学下面。因为艺术唯心论是自己主观解读,所以谁都可以理解艺术、解释艺术,谁都可以解释艺术意味着谁的声音大谁选择什么艺术,那他的艺术就是标准是共识。最后艺术变成了一种价值观选择,比如以自由为名选择艺术创作要不受约束,以实用为名选择艺术创作为写实,以创新为名选择艺术创作为颠覆,以玩趣为名选择艺术创作为言志。

一个东西被创造出来,一定得有用,特别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吃都没得吃谈什么艺术),只有你对人有用了,人才不会抛弃你。艺术一开始就被权贵巫师利用来做仪式跳大神又唱又画,用来乞求神灵,用来威吓人民。

艺术是有用了,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一起慢慢发展,技术越来越娴熟,制作越来越精美,媒介也越来越丰富。到了文字发明,文字和艺术组成了所谓的人类文明,我们现代评定一个文明就是看其文字和艺术的成熟程度。这时候按西方标准评定了几个发达古文明。

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Μεσοποταμ?α )

古埃及文明(Aigyptos )

古中华文明(China )

古希腊文明(Ellas)

艺术在这些文明里用来祭祀祈祷,用来欺弄奢靡,是权贵们维系欲望、尊严,解除无聊、恐惧的人造物,艺术还是没有被抛弃,它有用。有需求就会有人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盈余越来越多的人力和食物,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一有多也就有竞争,有竞争就会避免不了比较,一比较就会有精拙、有美丑,艺术审美也就有了。美按用朱光潜老先生的原话讲就是:“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大意是艺术作品的形象与审美者内心认知往返影响然后形成一个关于美的感知,是一个心理活动。不过一般大众认知的艺术美,是和谐、是精巧、是功夫,包括现代主义艺术以前的“艺术家”画家工匠。

艺术是信息载体

现在艺术最强声音在西方也就是欧美,欧美艺术源自古希腊,古希腊人爱美也靡乱,为他们的神按照自己的身体塑了很多雕像,确实美轮美奂。

断臂维纳斯(Vénus de Milo)

持矛者(Doryphoros)

古希腊直接的滋养了罗马,西欧野蛮人骚扰学习罗马,再二战把一些艺术家从欧洲大陆赶到美国,西方欧洲艺术就这么一脉相承下来。

奴隶、封建社会民众普遍识字率不高,这时候艺术除了欺弄奢靡外又一个用处被宗教发现了,那就是教化民众,你不认识字,难道还不会看画看雕塑开口唱歌。宗教加强赋予绘画、雕塑以故事,把艺术变成故事机,变成连环画,艺术又有了信息载体功能。

西方宗教画(蒙雷阿莱主教堂)

中国宗教画(唐僧玄奘取经)

西方宗教雕塑(哀悼基督)

中国宗教雕塑(乐山大佛)

艺术就这样在生活中被人需要着、发展着、被选择着。西方基督宗教因为教义选择了禁欲、虔诚、神性等艺术表达,导致了西方千年中世纪黑暗。艺术从来都是被选择没有主动权,中世纪欧洲这次的艺术选择在西方后人看来是文明的衰落,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14世纪时艺术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古希腊,以理性优于信仰之名开始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方后人以“总结”“科学”“理性”等 选出了这时期的三个代表“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拉斐尔·圣齐奥(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18世纪欧洲最先开启的工业革命,让欧洲雄霸世界输出文化,直接的让这三个手工匠,变成了最璀璨耀眼的“艺术大师”,三个幸运的手工匠。

艺术一直在发展在被选择,在中国也一样。不过伟大的东方文明选择了绘画艺术“以物言志”追求“雅好”的“文人画”艺术内核,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再现现实”的艺术选择。“文人画”其实就是一群有钱有闲人一起玩的游戏,追求的是自我内心的情趣的表达。

艺术在西方选择面向对大众有用,而我们中国选择面向自己个体有用。孰优孰劣?在西方世界冲击我们前我们其实也发展很不错,也出了很多“天才艺术家”连我们的皇帝都亲自下场玩艺术。

赵佶(宋徽宗)池塘秋晚图局部

朱耷(八大山人)彩笔山水图

唐寅(唐伯虎)王蜀宫伎图

我们现在说的艺术史很大一部分的都是西方艺术史,没办法现在西方就是强权声音大,我们古中国艺术虽然不输西方,不过从1840年被西方打怕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全盘西化,本土艺术声音完全被压制,变成了一种落后声音。

我们还是回到西方文艺复兴,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这段时间,西方艺术也一直在规规矩矩的发展,不过就因为宗教权利削弱,资产阶级贵族兴起,绘画以前的买主从教堂变成了新型资产阶层贵族,其题材变的没那么严肃,又利用解剖学透视学等科学武装,再现现实技巧更厉害,技术进步了。

巴洛克绘画

鲁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劫夺留西帕的女儿

洛可可绘画

布歇(Fran?ois Boucher)蓬帕杜尔夫人

新古典绘画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宫女和奴仆

这时候西方艺术还是很单纯的就是手工服务业,画家是手工艺人靠手艺养活自己。活儿好就被宫廷圈养成宫廷画家像西班牙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活儿客人不满意就落魄潦倒像荷兰大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镜前的维纳斯

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65年左右自画像

但是其主体思想还是现实再现。我们现在看当时欧洲油画都隆妆盛重的,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第一次照相时候的情景,把家里最好的衣服搬出来穿上,慎重其事的。

19世纪初,一个比绘画更高效更真实还原现实的工具照相机发明,绘画再现现实的作用一定会被照相机取代,西方绘画艺术对于别人来说没用了,我们的艺术家要重新找到绘画存在于世的作用和意义。于是在法国开起了艺术探索,群魔乱舞的现代艺术诞生。

左相片 右油画

1874年一群被传统绘画界拒绝的年轻画家,自行组织了一个画展展出被沙龙拒绝的画,他们的画展出后也不受社会所欣赏,其中莫奈(Oscar-Claude Monet)的一幅日出.印象,被人调侃讥讽为印象派,印象派就此诞生。印象派开始就不被主流社会、主流审美承认,饱受抨击批评,但是他们战斗力不错,以创新、反传统、反权威、追求艺术的自我表达、延展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追随加入,以反传统艺术的名义打到传统艺术,像一个受欺侮的孩子,越来越燥,于是从库尔贝(Gustave Courbet)、马奈(édouard Manet)到达利(Salvador Dalí)、杜尚(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 )一大群金光闪闪的人物粉墨登场,创造了这个派那个派,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派、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派、抽象派、香蕉派、菠萝派……在想发财的画商,想历史留名的野心评论家,一群骚动激亢的“艺术家”合力下,把传统艺术传统美学砸的稀巴烂,变成现在世界主流艺术声音,这次我们选择了反传统、创新。

印象派

莫奈(Oscar-Claude Monet)日出?印象

可能是传统艺术发展成熟没什么新鲜感不会制造话题,没有以反权威反传统、以自由创新名义的现代主义艺术吸睛,也可能现代主义艺术也契合了我们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一切都要重建,一切都在探索尝试。这次选择是好是坏?只有等到后人来评判了,就像西方评判他们中世纪时的选择,评判他们文艺复兴时的选择。

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现代“艺术家”就是一群被照相机吓傻的孩子。这群所谓的“艺术家”使劲燥,单点透视改成多视角观察就是立体主义,把立体的形象变成装饰平面的形象就是野兽主义,画个田字格就是冷抽象,无意识不可控滴几滴墨就是热抽象,画得和照片一样就是照相写实主义,无头苍蝇式的找方向。直到他们的大魔王杜尚直接来一砍刀:别找了,没有方向就是方向,绘画已经死了。

立体派

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亚维农的少女

野兽派

马蒂斯(Henri émile Beno?t Matisse)戴帽子的女人

冷抽象

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百老汇爵士乐

热抽象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No. 5, 1948

照相写实

克洛斯(Chuck Close)自画像

我看《杜尚访谈录》,突然蹦出,后现代艺术比希特勒(Adolf Hitler)还恐怖。

杜尚(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1887-1968)

作者网页截图

整个访谈录感觉杜尚还是个实在人,应该没说违心的假话。他懒,真懒,可能他以为自己看穿了人生和艺术,其实就是二战后流行的虚无主义。

他反权威讥讽权威,比如他的《泉》怼安格尔的《泉》他给《蒙拉丽莎》画小胡子。

但是当他成所谓权威时,他很享受很得意。

左-杜尚(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 )泉,右-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杜尚(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L.H.O.O.Q.

他反艺术然后被封神艺术大师,他也很得意享受。

作者电子书截图

整个访谈录对话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可能也是他本身就矛盾,也可能很多事他自己也没想太明白,我觉得现在一些“艺术家”“批评家”对于杜尚做了过多解读给他封神塑像。

上面的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是艺术界的希特勒。

他本身私德应该问题不大希特勒也是,但是他对艺术的摧毁不亚于希特勒对于世界的摧毁。可能他自己都没意识到。

从塞尚开始的现代艺术只是反艺术美,反艺术形式,反艺术内容。杜尚直接一大砍刀劈上来:反艺术反人造事物。以自由之名,借艺术反艺术。

他反艺术,他反艺术的理由是:艺术是人创造的,因为人造的东西没价值,所以艺术没价值。他反人创造的东西?人造物是什么,是人类存在、进步的基础,是人之所以是人的重要标志,所以我说他反人类、反文明、反智,他可以以反人造物为由反艺术,他也可以以反人造物为由反哲学、反科学、反道德、反知识。其实看他访谈录他是拒绝学习的反知识的,拒绝当时共识的社会道德的。

再来说他看重的观念,你只要反应你的观念可以不在乎表达方式,其实观念也是人造物啊,观念也是你自己对世界的影射创造出来的,按艺术反艺术的逻辑,也可以进一步用观点反观点,自己反自己,他的立脚点真不知道在哪。按他的意思,他就应该不存在。他这种虚无主义不是他的原创,西方哲学有,我们老庄思想就是,我们“艺术家”怎么好像捡到宝一样的思想来吹捧造神,是不是我们“艺术家”太没见识了,少见多怪?

他以反艺术思想,用现成品做的什么单车,用小便池做的泉,直接把架上绘画艺术绞杀了,说油画500年了这种媒介现在可以不需要了,只要你有想法有观点,用什么表达都可以。

作者电子书截图

这个摧毁力太猛了,我不是说他摧毁了架上绘画,而是他把艺术无限延伸了。直接摧毁艺术。以前只有绘画、音乐、建筑、诗歌等还得按一定美的制式来才是艺术,他这么一带头,小便池可以是艺术、下棋是艺术、呼吸是艺术、什么都可以艺术,艺术一点门槛一点边界都没有了,这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事实也是后现代主义所谓的艺术,大家根本就看不明白,有吃屎的、有自残的、有当街xxoo的。当有观众质疑时就以艺术之名怼你文盲美盲。其实后现代艺术根本就不是艺术,是反智,还假以艺术之名,假以艺术审丑之名。

这么一个魔头,我们艺术界还要给他立碑封神,封他为“后现代主义之父“艺术界的“艺术家”们真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现实也是从杜尚到现在100多年了,艺术真的是群魔乱舞,认识混乱。以前艺术至少还得有点“功夫”(知识、手艺)才敢说自己是艺术,现在什么阿猫阿狗都说自己是艺术家,做的什么龌龊事都可以是作品。

后现代主义

Paul McCarthy

后现代艺术帖子连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40982/answer/56201542

现在感觉我们中国美术界也有意在帮他塑像封神,真的这样我们选择杜尚选择反智,我们艺术就更混乱迷茫了,因为杜尚本身就是一个虚无主义混子,他是打着艺术反艺术的希特勒,而我们还看不清楚还在跟着西方话语学舌,100年来杜尚对艺术的杀伤力难道我们还没领教到吗?

1840年屈辱的鸦片战争,伟大的“天朝上国”被西洋蛮夷用坚船利炮打的找不着北,我们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我们落后我们的文化落后,我们要学习西洋蛮夷,于是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西化开始。

我们美术教育抛弃我们传统艺术和审美也全盘西化,我们派出了大量艺术留学生去欧洲,后来徐悲鸿回国引进法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体系,我们被人打懵了打得自信心崩溃,这次我们艺术选择了西方。

现在中国美术教育,普适性美术教育(小、中学)就是莫名其妙做手工、玩,不会深入再教育什么是美、如何审美、美的一些显现特征等等;大学就根本没美术课;专业美术教育以徐悲鸿引进的西方美术教育为主体,学素描、学色彩、学油画,西方美术在照相机发明后整个都疯了,现代印象派以前西方倒还有一定共识美的标准,比如说均衡、和谐、肃穆、精巧等等,印象派以来都是反传统,要用科学重新定义美,要用新概念、新思想重新定义美。我们美术教育就是在西方艺术疯掉的时代,我们的留学生去西方留学引进来,而且这批人还是最后接触到中国传统美学文化的人,中西碰撞,思想混乱脑袋懵懵,那些留学生都没整明白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就引进来一套混乱。其实引进来大家一起消化学习也不错,又后来我们以苏联老大哥的美术教育为师,苏联的美术从来都是在西方艺术的边陲还是学习欧洲本土的,我们一刀切的就是它了,跟了苏联这个二贩子,更加说不明白艺术是什么美是什么了。

我们专业的都整不明白艺术是什么美是什么,怎么可能教育到民众有美学素养,期望他们有很高的审美品位?现实中我们现在很多产品看起来没美感没质感,就是因为民众没有美学素养没有判断标准,这时候就原始本能的以自己的接触和经验做出一些自己认为的美的东西,我们生活中接触到大量以前的中国美学元素,也一懂不懂的学习了几个西方美学名词,然后出现了所谓的中西合璧。

沈阳方圆大厦

现代最流行美学概念:少即是多,极简。再把传统的精巧打烂揉碎,变成了粗鄙。

上明朝凤冠下现代日用品

我们最骄傲的文人画,风雅被我们丢了。

上宋朝文人画下现代广告

中国美术教育差,导致了中国民众整体的审美品位低。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的美学再教育现在网络上无所不在,都在争夺话语权,这时我们的艺术精英还是在学舌西方,为杜尚之流鼓与呼,还不学会纠错改进,还不反思西方艺术到底是不是什么都正确。我们现在需要再一次选择,选择我们艺术的路。

前面写了那么多,其实我一开始就是有立场的那就是:艺术是选择。我们选择诚实,艺术就是诚实,我们选择欺妄,艺术就是欺妄。

现在西方艺术一片混乱,就是一群有野心的评论家,想赚钱的收藏家和一群不知方向的艺术家在瞎搅和,我们对艺术做了太多的解读。艺术回归到起初,他其实很简单,就是人创造一个物,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被需要,然后有非创造者对他审视、感知、选择。

你为什么要创造艺术?是不是要选择诚实和善良。当然你说我选择创造邪恶欺骗,那也可以啊,但是你不能让非创造者审视、感知、选择时说他不是邪恶,然后丢一顶高帽子说别人不懂艺术、文化。我们“艺术家”能不能自信点你的创造一定能被非创作者感知的,而不需要你艺术家或批评家写一本书来解释,搬出一个个空泛虚无的哲学概念来说明。你这么做,文学家干吗?哲学家干吗?你怎么不做文学家、哲学家呢?做什么“艺术家”?

现代西方艺术于我看来是选择错误,虽然他们打着创新、反传统、先进的名义,但是他们这次选择把艺术引向了混乱,有美学家说秩序是美和谐是美,现代艺术就是无秩序丑陋的,不管他以什么名义。

当然混乱有时候也是必要的,持续长久的秩序也会导致堕落。不过历史总会在混乱过后选择一个新秩序,从现代艺术的反传统艺术到后现代艺术反艺术,现在都到了反智反文明的地步了,这真够了,我们还是要有智慧的需要再次做出选择。

我们选择走向哪里?

农村社戏

艺术自杜尚(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把一个小便池放到展馆,艺术后续的发展就混乱了,因为杜尚对艺术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绘画,当然,杜尚反的就是绘画艺术,绘画是艺术,其他的不能是艺术吗?

为什么现成品不能是艺术?比如小便池;

为什么行为不能是艺术?比如下棋;

为什么思想观点不能是艺术?比如我觉得我就是艺术,我就是艺术家。

这太猛了,艺术的概念范围无限延伸了。艺术业内人士一看,哦,是哦,艺术本来就是唯心主观的是我觉得,杜尚厉害啊,好,你小便池真是艺术,你杜尚也真是艺术大师。紧接着下一个问题就来了,那我的小便池是不是也是艺术呢?当然也是艺术。不过已经有了小便池,那我就拉一泡翔吧,我拉翔也是艺术,我是拉翔艺术家。艺术进入到了所谓后现代艺术,把杜尚标榜成“后现代艺术之父”。后现代艺术就是大家现在正处的艺术环境,很多现在“输出艺术家”学样杜尚,发展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思想实验艺术、这种艺术、那种艺术。但是艺术到现在还是没解决杜尚提出的问题:艺术是什么?

关于西方艺术发展我粗略整理了一下写了文章《掰掰艺术》。在这文章里,我把杜尚比作了希特勒(Adolf Hitler),他只提出了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也抨击了后现代艺术,因为杜尚的徒子徒孙也没解决杜尚提出的问题,还打着杜尚、艺术的幌子,在招摇拐骗。在文章里我也提出了:艺术是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要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可以选择不要什么样的艺术,这样杜尚的问题,艺术是什么?就不是问题了。我选择艺术是国画那艺术就是国画,我选择艺术是电影那艺术就是电影,我选择艺术是流行音乐那艺术就是流行音乐,我选择艺术是古典艺术那艺术就是古典艺术,我选择那种制作粗鄙、残暴、血腥、肮脏、无聊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不是艺术那它就不是艺术。

艺术是选择解决艺术是什么,不过又有了另外一个问题:谁选择?谁可以来选择?

当然是“艺术家”来选择,那谁是“艺术家”?

艺术界现在很流行贡布里希(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的一句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s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这话作者大概意思是艺术发展到现在,形式已经多种多样了,没有说艺术一定是什么形态,我们的青花瓷是艺术,西方的油画是艺术,非洲原始木雕也是艺术,艺术的定义是宽泛的开放的,这个也对应了杜尚的问题:艺术是什么?这作者就说艺术什么都是,艺术什么都不是。但是有艺术家。这些艺术都是人创作出来的,他背后创造输出的人就是艺术家。他把艺术家定义到了艺术输出者。

艺术输出者是艺术家,所以艺术话语权,艺术的定义,被艺术输出者掌握了。话语权太重要了。

不过显然杜尚后我们艺术家的输出,不能说服观众,你艺术家摆个小便池就是艺术家,难道我不会摆小便池?我摆我是“艺术家”吗?

观众质疑声很多,艺术家没办法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总不能说:“我就是。”包括我们著名的油画家刘小东老师都被问到了说:“只要你拿出来,就是作品。”作品就是输出,在后现代艺术这个环境,有输出作品,我们观众不也就是“艺术家”了。又按后现代观点艺术的逻辑,只要有观点输出就可以是艺术,“我观看作品,就是一种艺术。”这应该也是一种观点吧。

观众真这么做,我们的输出艺术家又不愿承认,就你们观众真能理解艺术?只有我业内艺术家摆的小便池才是艺术,观众摆的小便池还是小便池。输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输出进行了崇高化、故事化、玄乎化,来证明自己的正当性和权威性。自己输出阐述有点吃力时就伙同“艺术评论家”“收藏家”一起来做,进行话语权争夺,艺术现在进入到了自我包装,再阐述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催眠,比大声的时代,也进入到了艺术家小圈子自我封闭,相互捧脚的时代。

观众毕竟是艺术组成的很关键的部分,艺术是:输出者-输出物-观众,三者相互联动才构成艺术事件,就是艺术还是需要被观众需要,不然他构成不了艺术,但是现在艺术输出者做为艺术家做的输出不能被观众需要,他就利用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对艺术进行强制粗暴的定义。这显然观众不买账。观众这时也会对艺术输出做自己的自我解读再阐述。做“艺术评论家”“收藏家”一样的事。

前几天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同志的女儿贾浅浅同学,用艺术家身份发表了的艺术作品,遭到了全网观众嘲讽。

网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000334/answer/1711516678

作者网文跟帖

我们观众果然藏龙卧虎,对艺术输出的阐述解读都已经超过了艺术输出者本人了。这时候,我们的观众不能是“艺术家”吗?为什么只有艺术输出者才是艺术家?

观众就是“艺术家”!

观众就是“艺术家”我们思路观点一变,艺术很多问题都可以通了,解决了。

1-杜尚问:艺术是什么?观众“艺术家”说艺术是什么就是什么。本来我们从有艺术概念以来,都是观众或后世观众定义艺术,我们艺术史写的艺术事件,艺术家事迹都是观众编撰的,这次是把艺术的解释定义权还回观众;

2-艺术发展突破类研究输出,是不是艺术探索?这也不是艺术输出者自说自话,需要观众“艺术家”确认是,才是。这样艺术输出者专心做自己的输出,至于输出后的结果是不是艺术,哪就等“艺术家”定夺了;

3-艺术的高雅低俗,是“艺术家”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艺术输出者自我标注;

4-“艺术家”是艺术事件参与主体。“艺术家”有自己的艺术审美,有自己的审美偏好。艺术输出作品无绝对好坏,艺术审美有高低、雅俗;

5-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输出者也是观众,艺术输出者作为观众阐述自己的输出,这很好,只要有其他“艺术家”认可。

观众是“艺术家”这是一场艺术革命,是观众对艺术定义解释权的夺回。我们观众“艺术家”以后看到不符合自己的艺术审美的输出,我们“艺术家”要保持怀疑,持开放包容心态去了解学习。看到击穿自己审美底线的输出,要果断判断其就是打着艺术名号的骗子。然后弃之不理。不要被其输出者不着边际云里雾里的瞎扯唬住,要知道观众才是“艺术家”对艺术有定义权。

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关于西方艺术,中国现代艺术的观点、视角。假如您看到类似观点烦请联系(kuang3_san@163.com)我拜读一下,修正下我的观点。

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划船人的午宴

1 - 美是比较,美是一个共性事物里,最出色的哪些。

比如美女,在现代身材高挑,五官标致。在唐代,生活苦吃不饱都瘦得像猴子,这时能长胖有肉,那就是美女;比如美的产品,同样是手机,苹果手机就是比其他手机好用,省心,那他就是美的产品。比如故宫,同样是房子,别人贴窗花,他贴金箔;出色,可以理解为花了更多的时间,也可以理解和其他很多同类不一样。当然不一样的前提是一样,意思是人都是两个眼睛,有人一个眼睛瞎了那这不一样不是美,是缺陷,是丑。

2 - 美是审美者心里的映射。

审美者心里有什么美就会看到美是什么。

一开始我们看到外国人,他是人但是和我们太不一样,白皮肤凹眼睛,或者黑皮肤,塌鼻子,我们觉得他们是有缺陷的,丑,非我族类。但是慢慢的接触多了看得多了被教育的多了,关键欧洲人还比我们科技强,拳头强,这时候我们就认为他们是人里面出色的那个群体,我们转变了认为他们美。

3 - 美是需要教育的。

审美是人心里的映射,所以我们要改变人的心智,教育他,权威引导他,美是什么,美是怎样。

4-美是主观感受无法进行量化,所以必须比大声。

1 - 如果说审美是完全主观的,那么各种“摄影奖”、“绘画奖”、“电影奖”“音乐奖”等审美领域的奖项以及相应的审美专家的存在该如何解释?为什么要给完全主观的东西划分高低?

答:专家存在是为了宣传推广美教育民众美,因为普通人都相信权威,相信权威没错,可以为自己节省时间。分高低也是为了推广,及艺术品的历史地位。

2 - 如果说审美是相对客观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那么它的客观性体现在何处?

答:审美的客观性来源于,客观世界对审美主体的影响,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词。认知。你的认知哪里来,就是客观事物对你的影响,然后你对客观事物形成你自己的判断。这就是认知。

还有审美是相对主观的。不是相对客观的。

3 - 如果审美的客观性体现在绝大多数人具有相近的审美标准,美丑以人数多寡界定,那么为什么不以电影票房、群众投票结果为美丑标准?为什么会有群众不认可的获奖作品,为什么会有和群众评价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专家评价?当群众评价和审美专家评价不一致的时候,为什么审美专家往往不会认为自己错了?还是说,一般情况下多数人认可的为美,特殊情况下少数人认可的为美?如果是这样,“特殊情况”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是实验吗?

答:中国艺术教育很失败,大多数民众不具有审美能力,可以说他们认为的美,层次比较浅。按人数多算美学标准会趋向于感官愉悦,没深层次的精神愉悦。现在知道岛国女明星不美了吧,这种美层次不高,囧。

专家相对的对一些美呈现见的比较多,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多数大众不一样,这很正常。不是说他们错了,只能说他们对美标准要求更高。就好像说一个天天世界各地看美女的人,和一个一辈子就在村里,就觉得村里翠花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两个人对美的标准是不同的。

4 - 如果审美的客观性体现在人的属性,比如基因决定审美,社会地位/阶级决定审美,那么对美划分高低的行为是否涉嫌歧视?

答:人和人不一样,我们要承认,就算现在社会提倡人人平等,事实我们就是不平等。审美是个人的主观认知,每个人对美感受不一样是可以理解的。把美划分第一第二是自己个人行为,不存在歧视。没有一个天下都认可的第一美。

5 - 如果审美的客观性体现在数学或者物理层面,比如对称性、相似性、函数……那么机器是否可以进行审美?

答:美是人创造出来的概念,审美主体也只有人,所以你说机器审美,这个恐怕不行吧。

还有你说的这些对称性、相似性、包括数学式的函数黄金分割比,是大家研究美总结出来的一些共性特征,一些美的显性表现,而这些美学标准会随时变化的,比如以前的9头身到后面的7头身。当然美还有其他很多特征,比如稀缺性、创新性等。这些都会变的,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美学标准就不同了。

6 - 如果审美的客观性与人数、人的属性、数学、物理这些因素无关,又与什么有关呢?

答-美和个人认知有关。你认为什么是美,那它就是美。

从2019年开始在网上关注了解设计问题和网友互动学习,这两年自己对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已经把我认知的设计写出来了,希望能对从事设计的同行有所用途启发吧,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书中的这些观点、概念都是全新的原创的,已经不可逆的要改变中国设计了。

书写完了,俗套情节肯定的要感谢下某某某。那就先感谢我们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吧,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这真不是奉承话,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人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产品对设计有了更高的追求,设计就是一个富贵行业,只有经济发展工商业发达我们才有用武之地,设计在这个时代,未来可期。

感谢互联网,没有互联网,就没有这么容易低成本得到海量的知识、信息,也就不能比对去伪存真,也就看不到其它精彩,也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学习谁。

感谢Monica遇到你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

感谢我自己,对于困惑不停追询也不停的求索,2021终于能给自己一个自认为还不错的答案了。

最后感谢下两个不认识的同行Hi-id、Carl Liu,感谢我的设计路上有你们帮助走一段。

诗瘾发作,赋客体艺术诗一首:

作者:K3

你问我戒烟的感觉

我大声地告诉你戒烟的感觉

抽烟抽多了

嗓子不舒服

心脏不舒服

哦,嘴巴不能分辨味道了

然后就

我一定要戒烟

抽烟对身体不好

会极乐的早

看看烟盒里还有半包烟

那就抽完这包从明天开始吧

明天早上一起来想上厕所

一看莫有烟

上厕所不抽烟怎么行

于是赶紧买了烟去上厕所

上厕所出来

我不是要戒烟了?

这一盒没抽完的烟怎么办?

还是多抽几根

赶紧把它抽完好戒烟

然后吧唧吧唧

又一下子抽了两三根

抽完新买的烟后

明天我一定要戒烟了

抽烟对身体不好

会极乐的早

万宝路(Marlboro)传奇牛仔品牌形象设计

标题回顾:设计不是艺术@一个设计师的自我救赎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