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万字长文:越重要的个体,越需要打造个人品牌

时间:2024-04-06 00:18:19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大象按: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有一句名言“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的确如此,具有个人品牌的人,辨识度更高,在职场往往更受欢迎,也是普通人逆袭的最佳捷径。

作为写作领域的金字招牌,师北宸老师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邀请他来分享一下自己打造个人品牌的全部历程,万字长文,步步为营,对你一定有启发。

(提示:文末添加课程小助手,领取「个人品牌基础课」)

过去半年,有不少朋友找到我,他们找到我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我开始梳理自己的个人品牌打造经历,并在不同的场合分享个人品牌打造的方法,很多人反映很热烈,尤其是企业创始人、企业高管还有很多专业服务人士,比如律师、金融、医生等。

仔细想想,自己一直都没有将自己的个人品牌打造的过程分享出来。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文章有点长,需要你有一点点耐心……

01

从10年前开始,误打误撞通过写作打造个人品牌,去酒店参加活动都能被陌生人认出来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11年初,那时候我刚从第一份工作离职,离职的原因是,工作将近三年,自己觉得对行业的理解隔靴搔痒。

最开始我去阅读和写作的动机也非常简单:把阅读和写作当作纯粹的个人成长和塑造自己底层思维的方式。当时我想,输出是最好的输入,读书的同时写一篇书评稿,并尝试投稿给媒体。

文章一开始是给报纸「填豆腐块」用的。所谓「填豆腐块」,就是那时候的报刊每天都要出版报纸,重要的版面留给最重要的作者,不那么重要的版面,就是一张报纸最中间的部分,也是看报纸的读者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我们俗称为「豆腐块」。那时候稿费也只有100块一篇,也就补贴一下买书钱。

给报纸「填豆腐块」填了两个月之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要不要把自己的文章发给大媒体试试?于是小心翼翼地去微博,找到了当时网易科技的主编帅科,文章发过去之后,结果很快帅科就回了一句:

我们最近在找科技专栏作者,你有没有兴趣来写专栏?

当时看到这句话,内心震惊不已:我才刚刚开始写作,就可以去写专栏了吗?

后来,我找到了更关键的原因。那时候的我能去写专栏,更重要的是自己从大二下学期开始研究互联网,一直到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半,这五年期间对科技互联网的研究与理解。

本质上是五年以上的专业能力,再加上具备初步的输出能力。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在个人品牌打造中,表达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专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持续深耕,是表达的基础,也是表达所需要的核心内容。

这个经历让我从填豆腐块的作者,一跃而变成每个人点进这个大网站的频道首页,就能看到头像的作者。

那时候还没有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抖音、视频号,门户网站是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

后来,我在北京去各大五星级酒店参加行业活动,有时候在电梯里都会被人认出来,还有一次参加行业活动,当时行业里一位非常知名的作者、后来成为投资基金合伙人看到我非常惊讶:

你就是师北宸?没想到你这么年轻,看你写的文章,以为你起码得40岁以上。

我把这句话视为夸赞。

因为,如果你去写一个行业评论和行业观察,如果能被资深的同行认为40岁以上,说明是比较严谨、稳重并认为值得信赖的。

听到这句评论时的我才26岁。

前一段时间,我到大理去旅游,在当地一家对标五星级酒店的民宿入住,民宿老板一听说我曾经是凤凰网的,拿出自己买的一万块一斤的冰岛茶给我们喝。

我们走的时候,亲自帮我们拎行李送到车上,并告诉我们说,只要是我们推荐的朋友过去,一定给最低价,并给予最好的服务。

走的时候,还特地给我们送了两盒水果、一盒云南红茶、还有四瓶水,细致周到到令人感动。

他没听说过师北宸,但他知道凤凰网。这时候我感受到了品牌的力量。品牌就是高溢价,品牌就是令人刮目相看。

02

只要被一位「关键人物」看到,你就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持续公开表达,可以帮你获得无数「关键人物」的关注

自从在网易科技写专栏之后,我开始获得非常多的邀约:《纽约时报》中文版,《彭博商业周刊》,FT中文,钛媒体,36氪,虎嗅网,腾讯大家,《人物》杂志,财新网…等等。

财新网是国内最权威的财经类严肃媒体,当时凤凰网财经中心负责人杨彬彬有定期看财新网的习惯。

我的文章每周在财新网发布,杨彬彬能经常看到。

2013年2月7日,我邮箱里收到杨彬彬发来的邮件,邮件里这么说:「我们正在寻找科技频道负责人,我经常看你的专栏,你有没有兴趣聊一聊?」

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聊了四个小时,后来他找我约凤凰网的总编辑刘书面试,与书总的面试只有15分钟,见完书总没几天,我就正式收到入职通知,加入凤凰网。

后来有朋友问杨彬彬:你当初为什么招的师北宸?杨彬彬说,他当时就想找一个「不一样的」、「不是这个圈子里的老油条」,「想找一个新面孔」。

那时候我已经写了两年的科技专栏,但的确很不喜欢混圈子,不喜欢社交,对当时圈子里的一些行为也看不惯。没想到这竟然成为了最大优势。

我加入凤凰网之后发现,部门里有一半的同事年龄都比我大,后来了解更多同行的经历之后,我发现了自己一个更独特的身份:我是唯一一个,没有从基层职位开始,就直接做主编的人。

之前的我寂寂无名,在这个圈子的外围,因为一个机会,每天开始掌握着上千万人阅读的行业信息入口,前一个月去上班的时候,和责任编辑确认选哪篇当头条、不选哪篇当头条时,自己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推荐的每一篇头条文章,都是百万级的流量。

大部分媒体人的路径,都是从实习记者/实习编辑,然后到记者、编辑、栏目主编、副主编、主编这样的轨迹。

而我,一个野生的,没有经历过媒体各初阶岗位的,一开始100块稿费填豆腐块的,资浅作者,一跃而成最重要门户之一、最具潜力频道主编。

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个人品牌的力量。一个没有多高学历、没有大公司工作履历、不喜欢社交、没有行业人脉,只是因为被看到,就获得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2016年的时候,李笑来邀请我一起做知识付费的项目。我问他为什么找我?他说,大公司的经历还是很好融资的。当时我刚从LinkedIn出来没多久,我问:是因为LinkedIn吗?他笑了笑说:除了LinkedIn,还有凤凰网。

那时候李笑来已经在开始研究投资,他的工作室就在徐小平的楼下,他们之间经常分享创业和投融资的信息,也共同投资过一些项目。他的判断标准,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流投资者的判断标准。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靠能力行走江湖,但是后来意识到,外行人无法准确判断你的专业能力。你的专业能力需要通过更大众的、更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来背书,才能更短时间里建立起信任。

我的文章最初被财新网编辑赏识,这是专业能力;然后我的文章被发表到财新网,这是一家具备行业公信力的平台;杨彬彬通过财新网看到我的文章,然后找到我。后来有一次和杨彬彬聊天,他说道:你写的东西,我根本没看懂!

隔行如隔山,他是搞财经的,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兴起,我又特别热衷于产品。财经偏宏观,我喜欢和擅长的偏微观,其实差了十万八千里。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个人品牌打造是这么个过程:

1、掌握一定专业能力(科技领域经验)-->2、将能力输出让专业人士看到(财新网)-->3、进入更大众一点的专业圈层(凤凰网)-->4、扩圈放大影响力(创业融资)

03拥有个人品牌,被香港一家金融商学院院长称为「影响微信之父张小龙」,并受邀参加高晓松私人饭局

科技产业那时候还算新兴产业,而到现在已经完全是主流产业。

全球首富和中国首富的座椅,轮流被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贝佐斯、埃隆·马斯克以及丁磊、陈天桥、马化腾、马云、黄铮等人坐上。这些人都是一波又一波科技浪潮中催生的既具有巨额财富又具有巨大话语权的人物。

在2010年后这一波科技浪潮中,我也因为借力整个大行业趋势,成为最早一批KOL(也就是「意见领袖」的意思),因为成为KOL,连接到了非常多有影响的的人。

王兴创办的饭否,我是最早的用户之一。后来张小龙因为开发出微信,他成为很多人眼里的「中国的乔布斯」,很多人去翻张小龙在饭否上发过的信息。后来有朋友发现,他不仅关注了我的账号,还转载过我在饭否发布的信息。

曾经有一位在香港做金融培训的合作伙伴对外宣传时,给我的宣传海报用了「影响微信之父张小龙」几个字。

当时一看,我心想,「哇!会不会太夸张了?」后来,合作方的院长跟我解释说:

师老师你的饭否都被张小龙关注,还被他转发,而且《失控》对他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影响微信之父张小龙」这几个字并没有夸张呀,本来就是事实嘛!

我一听,的确有道理。

以前的我一直有一个信念:拿作品说话。

虽然自己曾经在LinkedIn领英、豌豆荚以及品牌公关公司工作过,也给很多创始人打造过个人品牌,但其实对如何给自己打造个人品牌上,远远没有自己给别人服务时候做得好。

周围很多朋友和同事也老说我:给别人想个人品牌建议的时候都说得头头是道,一说到自己,简直是负分。

(图:2011年7月28日,张小龙转载师北宸饭否信息截图)

现在有很多人都没用过饭否,甚至都没听说过。它其实是国内最早的「微博」平台。因为twitter最初在国外很流行,于是王兴在国内做了一个类似的产品饭否。饭否在科技圈里很流行,因为饭否的流行,后来新浪推出了新浪微博。

2009年底新浪微博推出来之后,我也成为新浪微博第一批用户。在新浪微博内测期间,还排上了热门榜top 10。

后来有一次陈彤(时任新浪网总编辑,也是当时新浪微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举办了一次新浪微博博主聚会,请了十几位博主到北京香山一家餐馆聚会,请大家吃最新上市的大闸蟹,并给在座所有人送了一台iPhone 4。

当时的iPhone真的要提前两三个月,而且得大半夜去排队才买得到。陈彤专门请人在美国排队买了十几台iPhone 4带回国,我们成为国内第一批体验iPhone 4的用户。后来iPhone 4成为一款划时代的经典,我也很幸运成为经典的第一拨使用者。

自己的饭否账号被张小龙关注、发的信息被张小龙转载,以及链接上新浪的总编辑陈彤,都是因为很早就有个人品牌打造意识所给我带来的。

当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个人品牌」这个词,后来了解了什么是「个人品牌」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从很早开始就在打造个人品牌。

比如,我最早在媒体上写文章,文章发表后能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网易科技发专栏,不仅稿费从100元涨到了1000元,自己的头像和介绍每天都能在一个千万级流量的首页曝光。

当时我就觉得这真是一份好工作啊,不仅稿费更高,还能让更多人认识你,就像前面我讲的:我本身不是一个爱社交的人,对很多圈子的社交氛围也很反感。这样的工作太适合我了!

拥有了个人品牌,很多人会来主动链接我,甚至给我介绍链接的机会。

2017年5月12日,虎嗅网(虎嗅网是科技互联网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一家垂直媒体)的创始人李岷问我有没有空,她说高晓松老师想和科技媒体的作者一起吃顿饭。我有点意外,我在虎嗅网的专栏已经停更了两三年,这几年间也没有积极去连接,没想到还会受到邀请。

(2017年5月12日,微信邀请截图)

(虎嗅网科技自媒体作者饭局,我的视角拍摄高晓松。不爱与名人合影,没有与高晓松的合影。)

那一个晚上,高晓松和我们聊了四个小时好莱坞的科技与娱乐业。

当时他是阿里文娱董事长,他还请在座的科技自媒体帮他引荐人才,想找既懂内容又懂管理的高管。

对了,那天晚上他还讲了不少娱乐圈的八卦,这些就不方便公开说了…

因为自己成为科技行业的KOL、博主,从2015年开始,我帮品牌方发一条朋友圈都是1000元、2000元的报价,写一篇文章的报价是1万、1.5万起。

每个月都有品牌方的出国邀请,比如在新加坡搞的新品发布会啊、在硅谷参加某某科技展啦、在巴塞罗那的通信展啊…

参加完品牌方的活动之后,品牌方往往还会有一些旅游的行程。不止是科技互联网圈,后来甚至还收到过渣打银行发过来的邀请。

按住图片可上下滑动查看

(渣打银行委托的广告公司与我联络截图,现在回看当时跟人家的沟通,也是够实在的了……)

帮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转发朋友圈传播。你看这风格都是二话不说,直接甩文章,甩钱。(见上图)

对于我这种更希望专注于打磨产品、精进能力的风格,不太喜欢和人无效社交,这是最简单高效的商业合作。我相信也是非常多人渴望的商业合作方式。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老板在视频号上说,他决定移民加拿大。为什么要移民呢?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每天恨不得要陪三四顿酒。根本没办法去规划自己的时间,而且厌烦得不行。对方老板来了,派个副总过去不合适吧?领导来了,派个副总也不合适吧?在国内每天都得喝一斤以上,到了加拿大很快酒都戒掉了。

我从小就很排斥这种搞关系的社交方式,这也是当初走上写作和打造个人品牌这条道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把时间用于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被别人看到,让客户和机会主动找上门,自己的精力可以专注于更好地打磨产品、提供服务,更多客户和机会找上门,形成正循环。

这样就完美规避了自己排斥社交这个「缺点」,同时不断放大自己的优势。

绝大部分关系,我日常都不会特意请客吃饭,不送礼,甚至节日问候都不发。

但我会做什么呢?发朋友圈,写文章,帮助自己的学生写好个人经历文章甚至出书,不断叮嘱他们要发好问朋友圈,发视频号,经营知乎,做B站,学演讲练表达,多去公开分享,只要有人邀请就去做、没人邀请那就自己找机会去做……

周围越来越多朋友受到我的影响,改微信头像,改个人签名,开始认真发圈,而且还真产生了机会……这些案例放到最后和你细讲。

04帮助95后成都实习生,个人品牌履历成为商学院独家案例

在LinkedIn领英时,我招聘过一位从成都过来的实习生李天怡,她面试时完全没听说过虎嗅网、钛媒体、百度百家等科技行业的垂直媒体。

我跟她讲,每天都要在这些媒体发布有关领英的优质内容,尤其是创始人和CEO个人品牌角度的文章,因为领英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本身就是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投资人和创业家,与埃隆·马斯克是Paypal时期的联合创始人,出版了《联盟》等具有影响力的书籍,很多行业内的人都很喜欢阅读和传播他的文章。

刚来实习第一天我就问她:

三个月实习结束时,除了在简历上写上LinkedIn领英的实习经历,你还希望带着一份什么样的履历离开?

因为没有经验,对行业也非常陌生,她那时候没有太多的想象,但我脑子里有想象。

当时我脑子里想的是,希望她能在下一份工作求职中,能有一份拿得出手的、是一个完整项目的结果。

在她三个月时间里,我带着她做出来的结果,成为了部门工作亮点。我和她说,你一定要好好花时间,把这些结果整理成一个PPT,这样去求职的时候,你给面试官一份简历之后,再给一份PPT,一定会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后来,她把自己的成果制作出了这样一份PPT。现在回看,当时的排版配色啊都非常粗糙,但起码把工作成果和业绩都阐述清楚了。

按住图片可左右滑动

后来有一家叫「CMO训练营」的机构邀请我在港大商学院给CMO(首席营销官)及市场总监们讲课,当我分享完这个案例时,CMO训练营的创始人跟我说:听过那么多品牌营销案例,从没听过这个角度的操作,真是给了我启发。

(在CMO训练营的讲课照片)

当时我听到这个反馈也很兴奋,自己懂平台规则和传播规律,再加上自己懂领英的产品业务和内容,以及本着希望帮助实习生也做出自己的成绩来,最后做出了这么独特的一个案例。

天怡离开领英之后,加入了锤子科技,也就是罗永浩创办的智能手机公司。对于一位在成都上学的同学,能在北京知名企业工作,也算是非常好的起点。

这个PPT后半部分,是我们部门另一位实习生Vera的成果,我带着Vera实习几个月之后,她回到美国,2016年6月加入了美国高盛做投资。

还记得前面那个个人品牌打造公式吗,放在天怡身上是如何运转的呢?

1、掌握一定专业能力(科技领域品牌传播)-->2、将能力输出让专业人士看到(CMO训练营)-->3、进入更大众一点的专业圈层(加入锤子科技)-->4、扩圈放大影响力(下一段旅程)

这个案例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可以帮助一个对行业一无所知的小白,从零到一打造成在行业工作超过15年以上的权威专家都认可的专业水准。

很多人说,我没有粉丝,工作了好多年也没法提炼自己的专业能力,自己没有多好的写作能力,公开演讲也局促,我是不是没法打造个人品牌啊?

即使你对个人品牌的认知和方法一无所知,我也有信心帮助你从零到一打造。

当时95后的小姑娘李天怡,只是一个在成都上学的大学生。但她在短短3个月内,把前3步全走完了。毕业后的起点超过了周围90%的同学。

05帮助品牌公关公司创始人成为中欧商学院品牌营销讲师,帮助自己成为长江商学院品牌顾问

2015年底我从领英跳槽到正阳公关,这是一家本土的品牌公关咨询和传播落地公司,也是服务领英的公关公司。

到正阳公关第一天,我就开始见客户。

在正阳的那一年多时间里,我每天要见3-4拨客户。因为之前在行业里有一些影响力,这给我转行带来了很好的开始。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那时候的我经常在见客户的时候刚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就说:「啊,你是师北宸啊,我知道你,我读过你的文章。你不用介绍了,我们直接聊合作吧。」

很多人做销售和商务的痛点和难点是,每次和客户都需要重新讲一遍自己的业务。尤其是那些业务比较复杂、交易成本比较高的领域,建立信任更难。

像我们做的案子,小一点的30-50万,大一点的300-500万,不像卖一个杯子、一把椅子,建立信任有一个更长的过程,而且客户内部往往还要多个部门决策,你需要把每个部门都影响到位,才可以签单。

拥有个人品牌的好处就在于,你在见客户之前,别人就已经认识你、甚至提前投入过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过你了,初步的信任一下就建立了起来。

在正阳前半年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和创始人大宇一起去见客户,后来我开始独立见客户。

有一次一位同行跟我讲,他在奥美(公关行业最知名的企业)呆了12年,自己是项目负责人,但是完全没有能力跟客户提案。

当时我就意识到我的决定是对的:半年的时间里,可以独立去谈客户、拿项目,后来很多VC的客户都是我主导谈下来,以及在正阳时候负责的最后一个项目就是带着团队两个小伙伴到深圳顺丰总部提案,一位是项目负责人,另一位是刚加入团队半年的新同学,后来这个案子成功拿下,我们拿到年度品牌预算200万。

在正阳期间,我做过多次行业分享。那时候我和大宇说,你要多去公开分享,公开分享一次有30人、50人听,但是去见客户,一次只能见一家。这样的分享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开始他觉得很多客户都见不过来,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分享,以及他和我有一个类似的共性:给客户做品牌特别擅长,但是给自己做品牌,总觉得不太好意思。

当我接到行业分享的邀请时,我都去做分享。有面向CMO和市场总监的,有面向初创企业创始人的,还有面向大学生的。CMO、市场总监、创始人都是目标客户;大学生是未来人才。有客户,有人才,一家咨询和传播服务公司就能螺旋式持续迭代闭环。

因为持续的分享,获得了大量客户线索,也获得了更多的口碑转介绍,大宇开始更多在行业里做分享。在离开正阳时,他认真对我说了一句:因为你,让我意识到对外公开分享以及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当时大宇身边有朋友提醒他说:师北宸这么大张旗鼓去做个人品牌,大家都知道师北宸,他链接更多资源,有更大势能,有可能会对正阳不利。

其实个人品牌和公司品牌本身是互相赋能、互相成就的关系。

另外,我越有成就,我与任何一个公司的品牌绑定,对任何一个公司都是利大于弊。

比如,我每次在写个人经历文章的时候,都会带上这一段经历,正阳的品牌也得到了传播。

市面上有很多从阿里巴巴出来的高管和各个业务负责人,他们对外分享、授课的标题都是“阿里巴巴是如何招聘的?““阿里销售铁军如何打造?““阿里巴巴的组织文化如何建设?”这样的话题。既成就了讲师本人,对阿里巴巴来说,又有大量不需要发工资的人在社会上帮它免费传播,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相辅相成。

当时我对外分享后,就帮助公司获得更重要的机会:为中欧校友做一场事件营销为主题的授课。

一家本土公关公司,在大众视野里名不见经传,面向的绝大部分都是比自己更有名、比自己营收更多、比自己影响力更大的企业家。

有人花几十万去中欧,就是为了和这些人混个脸熟。而我们却可以走向讲台,直接成为他们的老师,why not?

06

有个人品牌就可以创业,第一年就有多款写作课被动销售破百万有个人品牌,起手就超越了90%的企业

2017年初我离开正阳,决定离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很受「乙方身份」的局限。

虽然已经能从客户那里拿到除传播落地费用以外的咨询费,但依然不像华与华等国内战略品牌咨询公司,能有更强的自我设定规则的能力,甚至是把乙方做成了甲方。

2015年底「得到」刚刚上线的时候就来找过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做一个读书栏目,每周读一本书。

那时候我隐隐觉得这是我非常希望去做的事情。

在2015年底公司开年会时,大宇问每个人: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当时的答案就是:希望去说书,做个说书人。但是因为刚刚到正阳,也刚刚从甲方到乙方,自己只好遗憾地搁置。

离开之后,在想自己下一段经历要做什么的时候,我想起2016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在李笑来老师的社群做过一次分享,他说这篇文章当时在他公众号上「往前翻10篇、往后翻10篇,都是阅读量和传播量最广的。」

这篇文章,后来成为京东战略投资部内部周会的主题,他们花了一下午分享这篇文章。

文章中「过去五年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杠杆思维」。我在2019年的线下私房课中,将「杠杆思维」制作成一个独立版块,后来在给36kr的CEO俱乐部授课中升级为「超级杠杆思维」。

虽然说是休息,2017年3月底,我去参加了一次笑来老师组织的「一块听听后院闭门会」,知识付费界的很多KOL都去参加了那一场闭门会。

后来,笑来老师的助理小乔和我联系,希望在笑来老师的「一块听听」平台推一门写作课。

第一门写作课产品打磨了两个月,当时推出的时候就写了一篇文章去推广。当时那篇推文阅读量是2.3w,获得了30w的销售额。两周直播课,每周直播三场。两周30w的营收。

在那之前,还和一位美妆博主合作,288元/次的直播课,一场有200-300人报名,一场一小时的直播就有7-8万的收入。

再后来插座学院、三节课、十点读书、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等平台都找过来,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那段时间,插座学院在各大公众号媒体上投放的软文费用都接近百万。

从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下半年,职场写作课、师北宸写作训练营、以及给另一位合作伙伴的写作课,都是过百万的产品。三款写作课累计超过500万销售额。

在那一年期间,很多自媒体人、企业高管、初创企业创始人都通过「在行」来约我了解个人品牌如何打造,大部分人来约的理由除了自己有这个需求,更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这是在行最贵的写作课老师。

这时候我对个人品牌的商业价值有了更大的感悟:个人品牌是撬动资源的绝佳杠杆。

什么是品牌?前几天我在《升级定位》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冯卫东老师对品牌的定义:

什么叫品牌?就是能够在顾客的心智中实现预售,在顾客还没有看到的时候已经想好了选择你。这种差别就叫「指名购买」。顾客如果没有选择你,在心智中没有实现预售就叫「随机购买」。

平台们找过来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师北宸」这三个字,在他们的心智中产生了预售。

面向在行约聊的学员,是4500元/小时的心智预售;面向平台,则是百万级营销资源投入的心智预售以及百万级营收的心智预售。

通过个人品牌撬动的营销投放,相当于获取了别人对你个人品牌的投资。

以前只听说过借信用卡利滚利,那是得给银行还利息;现在发现个人品牌也是利滚利啊,只不过这个利滚利是你跟别人收租的利息。

而且这些利息,在别人找你的那一瞬间,就开始逐步兑现。

另外我们再来算一笔账,100万意味着什么?

很多传统企业,一年干了一两千万销售额,也不过拿一二百万利润,要是有几个股东再分一分,也就是几十万。要是尾款没收回来、成本控制差一点、退货多一点,很可能这一点点利润也就被吃没了。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淘宝上90%的卖家是赔本的,5%的不赔不赚,只有5%是赚钱的。我有一位学员在深圳开连锁湘潭米粉店,他们的品牌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他告诉我说,搞餐饮的人里,90%都是不赚钱的。

个人品牌有什么成本?没成本。

当你打造了个人品牌,无论再创业,还是当高级打工人。起手,就超越了90%的企业和个体。

07从现在起,你要重视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当我意识到个人品牌的重要性之后,开始帮助别人打造个人品牌。

2015年我在「在行」,开设在行第一个个人品牌打造话题,成为在行最热门行家以及最贵行家。

剽悍一只猫曾经有一个约见100个牛人的计划,在上海约行家时大部分行家都是几百元一次的咨询价,有人说北京有一位行家好几千元一次。他听说后,就坐高铁跑到北京来约师北宸。见完后,打了10分。

我在「在行」的咨询价4500元/次,一对一私教15000元/次。在当时的确是创下了在行记录。

在行创始人姬十三有一次在几百人的峰会中,特意以师北宸作为个人品牌的典型案例,向现场观众宣讲。我也受邀到在行行家年会,为所有行家分享如何打造个人品牌的经验。

在行的学员中,「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剽悍一只猫、媒老板商学院杨坤龙、小马宋、三节课联合创始人黄有璨、在行联合创始人、梁冬老师合伙人及节目出品人毛思翩等。他们都纷纷给出了好评。

1、苏子瑜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和管理咨询公司「工具派」联合创始人。他给自己定位为「职业二把手」,帮助创始人和企业高管解放时间。他做管理咨询的痛点是,很多企业一把手做事「野路子」,也经常容易碰到价值观不匹配的老板,导致很多项目接了后,发现问题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做。

在听过师北宸老师的个人品牌课之后,他意识到几个问题:

1)意识上:没有个人品牌,没有筛选客户的能力,非常被动。

2)传播上:自己的能力没有被充分看到。

以前的他完全不发朋友圈,去参加公开活动,自己认真钻研各个领域的能力没有充分展现。在深入学习理解「超级用户思维」之后,他开始有意识经营朋友群和社群,后来被深圳读书会、樊登读书会、启迪之星邀请成为特邀分享嘉宾,不到三个月带来一笔30万元的项目咨询客户,以及近10单轻咨询客户。

2、江武墨最早是一位武术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做文案策划和新媒体运营。

2019年参加过三次师北宸思维转型线下私房课,并成功转型为独立个人咨询师。他说,他跨界的勇气,来源于师北宸线下私房课所提到的「思维模型」,受到课程启发,他设计出自己的「课程-咨询-投资」三级火箭个人商业模型。并基于这个商业模型,7个月内增加40万收入。(这个案例有更详细的介绍,有需要可以加风儿老师微信smg031396单独索要)

3、王刚,前宝洁中国高级销售经理,Uber中国前30号员工。2017年参加师北宸首期写作课,后来经过师北宸引荐,王刚与三节课创始人链接,目前已经是三节课企业内训以及toC端明星人气导师。他与合伙人打造的课程在得到销量超过20w,销售额过百万。

4、灵心,香港大学佛学院硕士,深圳企二代,企业高管一对一心灵导师。在师北宸帮助下,不到一个月时间打磨出10w字书稿。书还只是在小范围传播中,便吸引到两个潜在合伙人参与她的企业辅导项目。

5、周岭, 2017年师北宸写作课学员,使用师北宸的方法连续写作一年后,结集出版了第一本书《认知觉醒》,新书上市两个月加印四次。公众号「清脑」粉丝数3.6w,文章平均阅读量上万,被人民日报转载,引发自媒体自传播。师北宸帮助周岭链接出版社,链接樊登读书会社群顾问剽悍一只猫。

按住图片可左右滑动

5.2菜菜,知名在线教育公司英语流利说内容组负责人,8年+工作经验,师北宸1v1个人品牌咨询学员,翻译作品。

6、老杨,前腾讯资深品牌运营经理,百度资深产品运营经理,曾获得李彦宏颁发「2015年百度骄傲」奖,开设有「移居深圳指南」公众号。师北宸2020年「能力变现」课程学员,一对一个人品牌辅导学员。写的特斯拉文章被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转发。

7、推荐学员参与长江商学院金融MBA十周年出书计划,推荐优秀学员申请长江商学院金融EMBA。

8、帮助红点创投合伙人吴峰打造行业分析文章,被行业媒体36kr、创业邦、i黑马等发布。帮助吴峰打造行业影响力,获取创业公司创始人线索。

红点创投:专注于TMT领域的硅谷早期投资机构,2005年在中国设立办公室,2016年设立中国基金,管理总资产40亿美元。投资案例:Netflix、奇虎360,一下科技,人人车,学堂在线,乐逗游戏,多盟等。一共投资465家科技公司,其中有143家实现IPO或增值并购。

媒体报道与荣誉

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一本好书》策划人

登上知名时尚杂志GQ

被FT英文版报道,FT中文特约撰稿人

钛媒体十大作者

凯文 · 凯利首次中国行活动策划人

凤凰卫视节目嘉宾

饭否账号被张小龙关注并转发

参与出版的《失控》被马化腾与张小龙推荐

2016科特勒创新营销案例奖获得者

2016艾菲奖入围

2016十大「小而美」公关公司

所得证书

线下授课照片

大咖证言

1、2015年,在行&果壳&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在公开演讲中,以师北宸作为平台案例宣讲。

2、北大汇丰商学院陈玮教授在樊登读书会知识跨年活动现场推荐师北宸,并要跟师北宸报名学习。

现在,师北宸「个人品牌·底层思维」线下私房课,第零期正式开始报名。 2天1夜私房课你会学到这些内容:

01

打造个人品牌基础认知

打造个人品牌常见误区有哪些?

今年最重要的个人品牌商业机会在哪里?

专业能力产品化、IP化的5种形式,最适合你的有哪种?

02

超级产品思维:如何将自己产品化,放大10倍效能

选择>努力|哪些赛道最具商业价值,与你最适配?

如何在细分市场打造你的独特人设,提升品牌价值?

如何为自己打造MVP产品,帮你迅速脱颖而出?

03

超级用户思维:找到你的目标客户

如何找到最精准的用户,让他们成为你的死忠粉丝?

如何打造最佳用户体验,引发口碑传播?

如何打造超级用户案例,让他们主动为你裂变?

04

杠杆思维:放大个人品牌商业价值

内容力:如何通过内容持续涨粉、提高粘性、建立信任?

表达力:如何将专业能力输出成大众能听懂的语言,帮你跨界破圈?

传播力:如何善用平台与渠道,助你10倍传播?

转化力:个人品牌变现的 5种商业模式,放大 10 倍收益

原价19800

第零期特别价:9800元

(参加过写作营学员立减600元)

报名师北宸

「个人品牌·底层思维」线下私房课

打造个人品牌

步步为营

在普通人逆袭的最佳捷径

步步为赢

标题回顾:师北宸万字长文:越重要的个体,越需要打造个人品牌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