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四去西北打仗前,十四和四爷已经成为唯二两个被皇上重用的阿哥。
不同的是,十四是被当做继承人培养,而四爷是被当做辅佐十四的人培养。
一开始四爷是蛰伏隐忍,被当做辅佐十四的辅臣培养就说明他的隐忍不发已经取得成功,连皇上都认为他"无心争夺"。
但是当十四被派往西北打仗,被封为抚远大将军时,四爷意识到自己不能再"隐忍不发",所以他开始伺机而动。
以下分析只是基于《步步惊心》电视剧剧情,与历史无关,大家不要被误导,历史上的四爷上位是名正言顺的。
第一件事,就是再次参与政事。皇上第一次让四阿哥再次回来议政,是在十四出征之前,当时皇上询问四爷的时候,其实是试探的成分居多,四爷婉拒了皇上。
第二次是十四出征之后,借别人之口说出让四爷回来参与政事,这个别人也是四爷安排好的(年羹尧)。
而且一开始朝臣只是让四爷发表意见,来试探皇上的意思。四爷当时是来送补药,一开始皇上的态度是"退下吧",但是当年羹尧说完让四爷发表政见之后,皇上并没有很高兴,只是不反对。
但是当四爷发表完意见之后,皇上的脸色肉眼可见的欣赏起来,年羹尧才大胆提议:让四爷回来参与政事。
皇上这才很"情愿"的同意这件事。
(插一句,刘松仁的演技是真的很好!情绪都不需要言语传达!)
让我怀疑的第二件事,就是四爷送皇上的补药。
在四爷送皇上补药以后,皇上的身体并没有好转,而且根据剧情来看,大家都觉得皇上并无大碍。但是,皇上在这期间,唯一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四阿哥。即使不见其他阿哥与朝臣,也会见四爷。
在皇上让四爷代替自己去行祭天大礼,而当天,有一队人马被安排进宫,恰好被若曦看到,这队人马应该是皇上驾崩时与年羹尧里应外合的一队人马。
而且,皇上在去世前,应该是不放心四爷的,他和四阿哥叮嘱过,也和德妃说过,最不想看见的就是骨肉相残,我觉得这也是他传位于十四的原因。因为对于这几个阿哥的性格,皇上应该都心中有数。
最后就是隆科多,从剧中来看,隆科多蛰伏较深,皇上和李公公都没看出他是四爷的人,并且李公公非常信任隆科多,直到皇上驾崩最后一刻李公公才意识到隆科多是四爷的人。
不过四爷上位,所有人都觉得他"名不正言不顺",除了八爷党公然反抗,连德妃都不肯承认,说白了,德妃就是个潜藏的"八爷党",而且心中只有一个儿子。
这其中,李公公和德妃应该是知道康熙遗诏传位于十四,德妃是母妃,古人重视孝道,所以这唯一的知情人李公公确实早晚都会被四爷处死。
不然等十四回来,李公公遵从康熙遗诏改口,到时候四爷就处于被动状态了。
不过这是电视剧,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历史,雍正是名正言顺的皇帝,遗诏不可能被更改,而且他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后世都传"康乾盛世",但是雍正在位期间承上启下难道不重要吗?
四爷上位比较重要的事情应该就有把十三从养蜂夹道放出来,待尘埃落定之后,就是将若曦也放了出来。此时若曦的身份已经变成了"姑姑"。
若曦在进去之前,想到康熙待自己种种,像亲闺女一样,而自己却因为四爷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康熙,心中有亏。
但其实,若曦一人无法改变这件事,所以"背不背叛"不存在,但是她将这份沉重放在自己身上,也成为她后期情绪压抑的导火索之一。
而若曦要见四爷之前,却有了"近乡情怯"的感觉,所以一直躲着没去见四爷。所以最后是四爷来见了若曦。
这里有一个镜头,是四爷躺下没多久之后,突然惊醒喊"若曦"。然后他和若曦说:"现在没事了,连十三都回到了我的身边。"
这说明,这十年,十三在养蜂夹道和若曦在浣衣局成了四爷身上沉重的枷锁,所以这些年他步步为营,一刻不敢松懈。
皇位于四爷,不是权利地位,而是唯一的亲情爱情,自己的母亲不爱自己,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与自己自小不和,唯一给自己温暖亲情的兄弟为自己顶罪进了养蜂夹道,而自己爱的人也因为自己而抗旨进入了浣衣局;所以四爷即使是不择手段也要得到皇位。
而他后来天天与八爷党斗智斗勇都伤不了他,能伤害他的只有他在乎的若曦和十三;十三不必说,若曦夹在这几个人中间左右为难,从若曦的角度讲,从小与其他阿哥一起长大,为他们忧心求情可以理解,她没有错;
而从四爷的角度讲,自他上位,八爷党明里暗里使绊子,而且他们还是导致十三受苦十年的罪魁祸首,所以四爷也没错。
没办法的是夹在他们中间无法控制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