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后记范文第1篇
本书就是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完成的。确实,在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其做学理阐释,无论是在知识谱系还是在意义范式上,都有太多悬置话语期待解答。譬如:网络只求即时性消费此刻,文学却要指向永恒,“读屏”是欲望的象征形式,人类却渴望在此“诗意的栖居”,文学艺术的数字化生存会不会改变人类心灵对美感的建构?网络把文学拉下神坛,创造着“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新民间童话,但网络在降低文学门槛的同时,如何保证网上的文学不失去价值承担和审美逻辑的支撑?网络用没有重量的“比特”洞穿文学生产,从而使所有的文学成规失去重量,它对印刷文学的格式化,已经在媒介学的疆域轻松置换了文学的存在模式,却为何在精神现象学的意义上破绽百出,不堪质疑?……
看来,原本轻松的计算机网络带给文学理论的却是如此沉重的思考。思考这些问题首先碰到两个难题:一是阐释框架的非预设性――没有约定的理论范式可供效仿;二是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小荷初露的网络文学前景如何,尚难以定格其文化表情。用伊格尔顿的话说,理论本来是“只在黄昏时才飞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我们却不得不在晨曦初露时便让它登台亮相。这样做无疑会给阐释的有效性带来风险,但探索未知要付出“未知”的代价,也会有“已知”的补偿。尽管时下的网络文学还未赢得理性主义的普遍认同,可互联网所代表的文化转型无疑将引领文学的未来,因而对网络文学的文化命名和意义阐释应该大踏步走进研究者的思想视野,并力求让理论阐释的有效性在网络文学确证自身的历史过程中生效。
我从1999年涉足网络文学研究,有幸在这一领域获得过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先后在《文艺研究》等国内10余家学术期刊发表这方面的系列论文,本书算是对前一段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我以网络文学研究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正在主编的一套“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将是对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论文后记范文第2篇
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在写完“小事”经过后,接着议论:这件小事,“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强调这件小事对“我”的影响,显示这件小事的本质和意义。
那么,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议论要缘事而发。记叙文中,“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所以,首先要把记叙材料写好,而后再考虑穿插议论,把所记人物和事件的本质意义准确揭示出来,切忌脱离记叙而空发议论。
二、议论要精练、概括。最好是一语道破,简洁、明确,给人以鲜明印象。如,《记一辆纺车》文末的议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虽然只有一句,但全文所记纺线劳动的普遍意义都集中于这十个字之中了,真是言简意赅。
三、议论要贴切自然。这就是说,议论时既不能故作深奥或矫揉造作、令人不懂,也不能离开记叙的人或事,节外生枝,凭空外加。有的同学议论时脱离了所记的人或事,这样不但起不到议论的作用,反而成为文章的“蛇足”。如,曾有一名同学在《植树》一文中,竟然撇开植树劳动本身,大谈什么“今后在学习上要努力,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之类的道理,让人感到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四、穿插议论要灵活适当。记叙文中的议论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来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人、物或事件,最后进行议论。这样就在结构上总结了全文,在内容上提升或深化了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作者叙述完一件珍贵衬衫的来历后,在文末议论道:“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这段议论揭示了“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深刻含义,对的伟大品格作了赞颂,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先议后叙。即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议论,用以表达观点,统率要写的人、物或事件。这种写法带有评论是非曲直或叙述的意味。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既是议论,也是抒情。再如,《济南的冬天》的开头也是议论,但带有叙述的意味。
3.夹叙夹议。即在文章中一边叙述人和事,一边发表议论。这种情况常借助于议论来组织记叙的材料,其作用是:既有助于揭示记叙内容的含义,又可以使文章脉络更清楚,结构更严谨。
4.与抒情相结合。记叙文中的议论常与抒情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往往不受严密的逻辑所约束,而是以表现作者的情怀、感染读者为主旨。
论文后记范文第3篇
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它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性位置,而记叙文和议论文一直以来均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围绕现代记叙文以及议论文,粗略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现代记叙文 议论文 教学方法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着重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因记叙文和议论文存在多种文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初中是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不理想,阅读涉及面狭窄。语文教师纷纷将精力转移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标递进法
首先,实现搜集信息、归纳整理、形成初步认识。明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记叙线索,确定记叙顺序。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毕业典礼,借助插叙追忆过往,讨论眼前的事,主要讲述六件事,相互交织;其次,达到方法应用、大胆想象、协作探究。通过精读、略读等不同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依托反复朗读,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精读训练,共同探讨父亲的严厉教育;最后,感悟情感,达到共鸣。从课文中确立作者的态度,找到观点,明确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提升品德素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透过父亲的严厉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爱。
2.彰显人性法
人类拥有复杂的感情,所写文章中也蕴藏着浓厚的感情。记叙文通常围绕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其所蕴藏的情感更加丰富。语文教师可从人文性特点着手,以此来增强情感意识[1]。例如,《我的母亲》一文赞扬伟大、无私的母爱,《斑羚飞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萝瀑布》彰显顽强不屈、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二)写作教学
1.实践法
为增加情感体验,刺激创作激情,塑造更多经典、真实、具体的形象,则一定离不开实践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走进课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实践机会,冲破书本的枷锁,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仔细观察。
2.仿写改编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可通过模仿开展练习活动。旨在通过仿写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进而灵活应用在记叙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参照《春》来叙述其余的季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议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1.注重衔接法
初中生主要处于13岁左右,其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处在过渡时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儿童特点,外加初中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欢议论文,认为议论文晦涩难懂,且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从初一便着手议论文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有效衔接,进而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直白教学法
议论文教学一定要直白、简单,在阅读教学中应过滤掉无法直接、简明论证中心论点,刨除润色和修饰的文字,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组成结构,通常由论点、论据与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二)写作教学
1.创设氛围法
首先,强化日常观察,重视积累。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边生活,认识到大多数议论都源自日常对话,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聆听和阅读优秀文章。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虚心聆听优美、精炼语言,认真阅读优秀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
2.逐步推进法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待具备一定基础后,提取论点,丰富素材,清晰表达,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整合策略
(一)阅读的整合
1.深化记叙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叙文不仅是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早的一种文体,教师可借助当前积累的记叙文基础,通过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议论平台,进而从记叙文顺利过渡到议论文。
2.比较教学
教师不应在学生接触议论文后,便反复强调冗杂和反复的名词术语,则应借助比较法,让学生慢慢习惯和掌握议论文。因记叙文中存在议论,同样在议论文中也包含记叙,教师可借助比较让学生正确辨别这两种认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深化[2]。
(二)写作的整合
1.叙述事物,正确判断
初中生比较擅长和喜欢写记叙文,则语文教师应借助记叙文让学生喜欢和适应议论文创作。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时,应突显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多思考、正确判断。所选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创作热情。同时,针对这两种文体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象慢慢过渡到抽象。
2.科学区分,增加认识
因初中生自身倾向于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会制约议论文的创作,无法充分发挥,使得问题中包含着大量的记叙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这两种文体。因此,讲授记叙文时,语文教师可依托记叙文材料,设计论述性问题,以此来锻炼概括总结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可参照记叙性材料,自主设定题目进行写作。而讲授议论文时,应穿插过度训练,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议论文,合理辨别这两种文体。
【结 语】
综上可知,记叙文教学包含多种方法,例如,巩固基本知识法、突显课外实践法等。同时,在阅读记叙文时,还应有效结合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而议论文则注重基础的巩固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当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机整合,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论文后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献价值 《史记》 接受史
1、绪论
1.1 文献价值
文献价值是指文献对人的有用性。文献的产生就是为了用的――或是为记录知识,或是为抒感,抑或是为着表达思想。然而,文献价值只有在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没有被接受和利用的文献只具有潜在价值。贺巷超认为:“文献著作者所赋予文献的使用价值,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在它还没有被广泛地体验、感知、判断、利用时,它无法发挥它的使用价值,无法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只是一种潜在的未实现的价值,只有当它被广泛地传播出去,作为社会成员的客体对象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潜在的价值才成为一种现实的价值。”[1]另外,人们对文献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会受到动机、兴趣、教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文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受到不同的“待遇”,这就是文献价值的历史变迁,卿家康称之为文献价值的“动态整合性”(作为历史形态的流动整合)[2]。
1.2 接受理论
上述观点与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读者的传递、接受、理解的过程中,作品的历史意义得以确定、审美价值得以证实[3]。可知一部作品的接受史也就是其价值实现的过程。
1.3 本文研究目的
本文以《史记》被接受的历史过程为例,分析文献价值如何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2、《史记》接受史研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22年)的历史,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当时人们思想活动等方方面面,其资料来源广泛,有传世典籍、档案资料、官方记录,又有民间流传的内容。《史记》在今天看来拥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其独创的体例、写作方式以及书中不拘一格的思想都给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史记》崇高地位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1 唐前《史记》接受史
2.1.1 两汉
汉代是封建大一统的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儒学经学。而司马迁写《史记》重视还原历史真实,对于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毫不避讳,即便是当朝皇帝的恶言陋行也都诚诚实实记录在案。不仅如此,司马迁对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小人物”和“失败者”具有包容和悲悯的情怀。比如他在《伯夷列传》中为那些在历史中虽有出色表F却因无人宣扬提携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鸣不平;他列陈胜入世家,视其与王侯平等,并高度评价秦末农民大起义;他称赞项羽的骁勇,肯定刺客的侠义……落入统治阶级眼中自然是大逆不道,也与当时崇尚“圣人之道”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
《史记》在成书时便不为汉武帝认可。成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橘之谋……”[4]。东汉初,汉明帝认定司马迁“微文讥刺,贬损当世,非谊士也”[5]。当然,《史记》的流传也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刘向《别录》直接引用《史记》原文,褚少孙甚爱《史记》并补全其缺失篇目。班固、王充纷纷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班固认为司马迁有“良史之材”,他的《汉书》更是仿照《史记》体例作成,而且保留了《史记》部分原文,继承了司马迁对人、事的众多评价。王充认为《史记》既有集大成的特色,又有保存文献典籍之功,对《史记》的史学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中肯的评价[6]。然而,《史记》的思想价值并不被接受。司马迁对待刺客、游侠等的看法被认为“是非颇谬于圣人”,《史记》与《汉书》相比,大多数人“扬班抑马”,甚至称《史记》为“谤书”。
《史记》在两汉时期并未得到正统文人学者或王公贵族等统治阶级的认同和接受,在当时的政治和思想背景下只是被极少数的文人士大夫部分地接受和认可,传播和影响的范围都不大,受重视的程度也低于《汉书》,《史记》的价值尚未得到重视。
2.1.2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统治者为加强统治,重视以史为鉴,《史记》公开在统治者和王公贵族中传阅,据《梁书?曹景宗传》所载,可知曹景宗对《史记》的接受和认可:“……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7]。另外,《史记》的“谤书”说得到,据《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记载,王肃第一个为《史记》正名并与魏明帝公开辩论,后南朝宋人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也驳斥了“谤书”之说,肯定《史记》开纪传体先河之功。晋人张辅以文字繁简比较《史记》、《汉书》优劣,得出“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班固……不如迁一也”[8]的结论,傅玄也认为《汉书》不如《史记》,《史记》的地位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不复存在,面对长期动乱、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世人皆期盼明君贤臣,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司马迁笔下鲜明生动又满腔热血的英雄人物受到关注,《史记》强烈的抒情性和浓厚的正义感、忧患隐忍的思想以及司马迁发愤、独立的精神也与这一时期文人学子的情感和精神相契合。所以无论是从内容引用的角度,还是从文学表现手法或创作手法的角度来看,《史记》都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史记》注释类文献,最著名的是裴S的《史记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文人学子中间广为流传,在民间也开始广泛传播。《史记》以独特的文学魅力大放光彩,成为文人创作的源头和借鉴的对象,文学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史记》的地位比汉时有所提高,人们对《史记》的研究更加深入。
2.1.3隋朝
隋朝虽短暂,然国家结束了分裂走向统一,史学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杨素曾奏请著作郎陆从典续写《史记》,虽没能完成,但可以看出朝廷对《史记》的重视。发端于东汉王充的“班马优劣说”,历经魏晋南北朝,到了隋代,《史记》、《汉书》均被列入正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班马并称”[6]。
两汉时期《史记》尚未受到重视,其传播和影响的范围很小。魏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史记》的价值逐渐被接受,地位逐渐提高,为唐宋时期《史记》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
2.2 唐宋《史记》接受史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认为,《史记》的读者群不在汉魏六朝,而是在这以后,从唐代开始,《史记》终于从尘封已久的记忆中脱颖而出,它的意义与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9]。
唐代政治开明、社会稳定,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唐初统治者极为重视修史,《梁书》、《陈书》等八部史书都是仿照司马迁的纪传体修撰。《隋书?经籍志》将文献类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又以纪传体《史记》为正史之首,这是首次官方正式承认《史记》的地位,从此历代正史皆以纪传体为正宗体例,确立了《史记》在史学上的重要地位。此外,《史记》的文学地位也受到尊崇。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了古文运动,把《史记》当做古文典范来学习。唐代科举考试也将史学尤其是《史记》明确列入考试范围,带动了文人学子对《史记》的研读。大量的《史记》注释和研究成果出现,以文字考证、注音释义为主,从索隐、疏解、训纂、人名地名考据、人事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等各方面进行阐释。
宋初科举和文化制度承唐代余风,《史记》在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仁宗以后,改重策论,文人士子为增加文章的深度,纷纷从《史记》中引经据典,研读评议《史记》的文章增多,再加上当时社会盛行“说理”,开创了《史记》评论之风。“泛览宋人各家选本、笔记、杂著、文集等,评者云集。文人学者们从编纂体例、班马异同、文章风格、史公三失、人物品评等方面对《史记》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10]关于“班马异同”论,宋前以“扬班抑马”为主导的倾向在宋代转向“扬马抑班”,史学家郑樵和宋代文人高度评价《史记》的文学性和史学性,影响了宋以后的《史记》研究。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更为成熟,《史记》刻本增多,为《史记》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提供了物质保证,上至统治阶级、文人士子,下至普通百姓阅读《史记》的热情高涨。
《史记》的文学和史学地位在唐宋时期得到确定,其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受到高度赞扬,传播和接受的范围广泛,掀起了《史记》研究热潮,推动了唐宋文学和史学的繁荣。
2.3 元明清《史记》接受史
元代由于政治原因,学术气氛淡薄,《史记》研究薄弱。元代《史记》主要是通过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在普通百姓中间传播。《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广为人知,为明清《史记》研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1]。
明初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学术上呈现空疏之态,直到明中后期,文艺复古思潮兴起于文坛,司马迁的《史记》受到格外推崇。明学者研究《史记》延续了宋代点评之风,不过不再是因人、事所做的单篇点评文章或笔记的形式,而是以对《史记》全书进行整体点评的专著形式,出现了众多评点专著,还有汇集历代评论精语的《史记》评林。评点内容比宋时更加丰富,包含史事、人物、编纂体例、文章风格、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而且不再以议论为主,主要是根据原文作出分析和解释。明代《史记》研究重新繁荣,研究成果丰富,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史记》刻印种类大增,也推动了《史记》研究。
清代政治高压,文字狱盛行。为了避免引起祸端,文人学者们埋头进行古籍考证。所以清代《史记》研究的贡献不在于开拓新的领域,而是在积累了丰富资料、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历代研究成果,并对《史记》从文字、人名、地名、史实等方面进行考证,《史记》研究在注释、校勘、考证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考证学家能够客观地评价《史记》得失,如客观公允地总结了前代对《史记》、《汉书》评价,得出两者各有得失的结论。另外桐城派的方荀、刘大樾等多方面学习和参照《史记》的语言、艺术、写作手法等特色,深化了对《史记》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清代可以说是《史记》研究的集大成时期。[6]
3.总结
《史记》在其产生的年代并未受到重视,后来才逐渐被接受认可,于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史记》的价值已经得到全面的J识和接受。政治环境、文化政策、战争等社会环境的演变会使受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导致其对《史记》接受程度和角度产生差异,印刷术的发展也在《史记》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正是在不断的质疑与肯定、接受与阐释的过程中,《史记》的价值不断被发掘,最终得到充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贺巷超.文献价值论――现代文献学的价值论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6
[2] 卿家康.论文献价值的动态整合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120
[3] 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
版社,1987.24~25
[4]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324
[5] [晋]袁宏.后汉纪校注[M].周天游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753
[6] 蔡丹.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
[7] [唐]姚思廉.梁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4
[8]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40
[9] 俞樟华,虞黎明.走向《史记》接受史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24:777
[10] 俞樟华,虞黎明,应朝华.唐宋史记接受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38
[11] 安治华.司马迁与《史记》[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8
论文后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服装专业 理论学习 记忆方法
无论哪门知识,都离不开“记忆”的巩固,服装专业的理论学习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记忆方法,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专业技能和综合成绩。记忆方法有很多,在理论学习中要学会寻找好的记忆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这对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日后的深造,以及服装设计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十分有利。在这一点上,对服装专业理论学习中记忆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很有必要而有意义。
一、记忆的概念及分类
1.记忆的概念。记忆可简单理解为“记住”并能“回忆”。心理学的定义是:记忆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人们通过记忆积累经验,扩充知识。在这里,我们把识记、记住、回忆都统称为记忆。
2.记忆的对象及分类。在服装专业理论学习中,记忆的对象即材料归纳为两部分:其一是各专业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如概念、原理等;其二是指导实践的理论或由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体会汇成的理论。根据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记忆概括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主要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要想记住,先要理解。因为找到了相互间的联系,理解了知识的原委,弄清了原理的来龙去脉,所以能够记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忘记,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如在服装结构制图中前胸与后背的关系中讲到男女前后腰节的比较:男性后腰节长于前腰节,女性前腰节长于后腰节。这对初学者来说有难度,若不理解,只靠重复去背、去记容易记错、记反。但若理解了男女胸背特征的区别,在记忆时,简易画出男女胸背特征的草图,就能既快又准地记住这一点。这就是建立在理解男女体型差异基础上的意义记忆。还有一些制图公式、符号、数的代表意义等,理解了,记忆就会变得很容易,即使暂时忘了,也可以驾轻就熟地重新推导出来并回忆起来。
机械记忆主要是指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记忆,这里主要是对毫无关联的知识的记忆。学习者只按材料的表现形式去记,而不顾及材料的意义及其关系。
二、讲究记忆方法的原因
目前客观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记忆的因素。
1.部分学生自身的状况所决定的。
2.记忆方法不当所造成的。
3.对理论知识的轻视。
三、增强有效记忆的措施
1.利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服装专业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示范课,许多学生在看时往往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就纯粹看,殊不知操作课也像其他课堂教学一样,需要动手记录。要记下操作步骤、方法、要点等,课后及时整理。
2.养成“俯而读,仰而思”的习惯。通过诵读好和回忆交替熟记的方法一直优于仅仅通过反复诵读教材熟记的方法,因而最好的记忆方法应是“俯而读,仰而思”。
3.明确记忆目标。记忆目标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就越好。
4.选择最佳记忆时间和环境。一般来说,清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的记忆效果比较好。因此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记忆是比较适宜的。
四、记忆方法的运用
记忆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我在服装教学中对记忆方法的经验总结的实例。
1.想象记忆法。想象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难以记忆的知识,通过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将其想象成为一个场景或画面(用一句顺口溜加以概括),让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有一个深刻印象,以达到记忆目的。例如服装原型知识中,运用“想象记忆法”记住中间体英文字母P、R、T的表示意义,用一句通俗的话就可以:“踢(T)死(4)阿(R)六(6)八(8)屁(P)”。利用谐音把英文、数学与中文的意思联系起来,很快就可以把中间体与英文对应记住。虽然这句话一出会引起一阵哄堂大笑,却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短体144―148―152 148 中间体 P P―8―148
普通体 152―156―160 156 中间体 R R―6―156
高体160―164―168 164 中间体 T T―4―164
2.图文对应记忆法。图文对应记忆法,是指利用图形的直观效果来辅助文字材料的记忆。
3.先概括后扩散记忆法。我们可以先把实记内容压缩,找出关键点,再在“树干”上添枝加叶。比如:人体代号的划分及其胸围差的范围有一张表格,这张表格比较重要,在教学中作识记要求。
首先,把这张表格概括压缩,只记C体型――“树干”,男子胸腰差小于2―6,女子胸腰差大于4―8;然后,“添枝加叶”,在某个数值下一数(如6的下一数7)的基础上依次推加4厘米差值;最后,注意在Y体型处,不论男女,在4厘米的基础上都多加1厘米。
总之,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做到先理解,再识记,对于毫无意义、关联的材料,看看有什么内在联系,抓住关键要点,若真属于非靠强制记忆不可,再去记、背也不迟。
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大家要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积累经验和诀窍,选择适当的记忆法,使得它们相互补充。多中记忆方法相互运用,争取在专业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骆振楣.服装结构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黄金威,金寰.学习意识、方法、习惯训练.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