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真博物馆中所有物件的故事,就是我对芙颂的爱情故事。”——《纯真博物馆》奥尔罕·帕慕克
1、品评:土耳其资产阶级家庭30岁少爷凯末尔无意中邂逅18岁的清纯却贫穷的美少女芙颂,凯末尔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得到芙颂,随后两人经历一个半月的缠绵。但凯末尔早有婚约在身,他无法背弃而,让自己的订婚仪式如期举行。直到芙颂在他的订婚仪式后消失,凯末尔又放下自己的未婚妻开始寻找芙颂。他用了一年去寻找她,从而叛离了自己的阶级。当他们再次见面时,芙颂已嫁为人妻。凯末尔以帮助芙颂丈夫投资电影为由,一次次造访芙颂家,并一次次偷偷拿走芙颂触碰过的东西: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甚至烟头。8年过去,芙颂终于与丈夫离婚,他们能在一起了。在这最后的时候,刚学会开车的芙颂,却用105迈达高速撞向一颗105岁的老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后,凯末尔收集起她用过的那些东西,把对她的思念筑成了这座四层楼的纯真博物馆,他住在里面,用一生去追怀、去纪念她。
2、感受:博物馆吸引人的不仅是陈列的藏品,还有物件摆放上的平衡,用什么样的逻辑展示。它可以以幽默和智慧收集任何东西。纯真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展示,更重要的是那种气氛。一周的短暂激情与持续八年的漫长等待,最终失去的爱情与观念的冲突让为爱献身的芙颂以自杀结束一切,空留凯末尔建造一所精神记忆的博物馆。
*1)题材方面:(1)土耳其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爱情故事,女性遭受男权社会的操纵与自由倾向。(2)作家、博物馆与一座城:伊斯坦布尔城市的文化、工艺品以及人文历史。(3)纯真与欲望如何区分?
*2)构思方面:芙颂为什么会自杀?在她为他痛苦了八年半之后,能体面而名正言顺地嫁给他,难道不应该是她最值得幸福的时刻吗?她难道不因为能够摆脱贫困的家庭,步入上流社会而愉快吗?不,芙颂一点也不为此快乐。她在乎的是在学车的时候,教练不要把她当成一个妇女而贬低她;她在乎的是在办护照的时候,官员不会因为她的“离异”档案而诘问她,怀疑她;她在乎的是当她怀抱着电影演员的梦想的时候,凯末尔能够真正帮助她的梦想成真,而不是用虚与委蛇的方式暗中阻碍着她;她在乎的是凯末尔的母亲能够不把她看做一个“穷亲戚”,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乎的是凯末尔对她做到真诚不欺骗,而不是用一个个美丽的谎言来安慰她。可是凯末尔却不是这么做的,他一意孤行地爱着他的美人,甚至为她毁了自己的生活,但却不能滋养芙颂的心!芙颂不幸福。即使被爱着的时候,她也不幸福。她勇敢地与凯末尔“走到最后”,跨越伊斯兰国度的禁忌,甚至特地等到18岁生日的那天——为了不让凯末尔担负罪名。而凯末尔也似乎对这一点充满了感激和爱慕,他可以在七年半相处的时间里不再对她有任何的肢体接触,他可以让爱情变成纯粹的精神享受,他几乎变成圣徒了!——但这依然没有挽回芙颂渐渐死去的心。她不需要这样被爱着,她不需要像她的金丝雀柠檬那样被观赏、被精心呵护,她需要的——自由、独立和爱情,全都离得很远。于是悲剧便发生了,而且凯末尔最后对芙颂说的那些话也是不应该的,他如果真的爱芙颂,怎么能说出那样的话呢?一句话也是可以伤透人心的。只要一句就够了。
*3)技巧方面:两个叙述者:作为讲述者的男主人公凯末尔和叫做“奥尔罕·帕慕克”的故事记述者(作出一些总结以结束故事)。
*4)背景方面:帕慕克提到这部小说的构思了10年。有两个特别强烈的实现动机:1)《我的名字是红》关于艺术,《雪》关于政治,想写土耳其的爱情主题。2)用博物馆收藏来爱情故事。
*5)形式方面:(1)芙颂的纯真与凯末尔的世故:凯末尔是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30岁,美国留学海归,有良好的出身、良好的教育,还有一个门当户对,聪明美丽的未婚妻。芙颂是凯末尔的远房穷亲戚,18岁,没考上大学,在一家服饰精品店当售货员。凯末尔第一次见到精品店里的芙颂,就幻想和她做爱,而芙颂几乎没有怎么犹豫,就和他“走到了最后”。一个半月差两天,44次做爱,然后凯末尔依然决定和未婚妻结婚,于是订婚仪式后,芙颂消失了。这个时期的凯末尔是标准的富少爷做派:学习了美国人的那套自由主义作风,在走入婚姻的囚笼之前找一个美丽的情人养起来,然后回到未婚妻身边,继续走上被大家认可、幸福、和谐的轨道。人生如此完美。而芙颂俨然就是一个叛逆少女,可也正是这种始于欲望也忠于内心的纯真,深深地吸引了凯末尔。有别于凯末尔在法国留学归来的未婚妻,芙颂的做派显然开放更欧化。未婚妻答应与凯末尔发生关系,理由是她知道他俩迟早会结婚;芙颂则是因为她的原始欲望。从未婚妻执意要凯末尔退回那只假冒的名牌包,同样可以看出,她的欧化只是表面,她只是上流社会标准模子印出来的姑娘:时髦、看似前卫,其实跳不出世俗的条条框框。芙颂决定在订婚仪式后销声匿迹,不仅因为凯末尔在她与未婚妻之间选择了后者,还因为他在阶级与爱情中选择了前者,更因为芙颂发现凯末尔欺骗了她。本来就有阶级上的差异,再加上对爱情付出的不对等,芙颂无法容忍这种背叛:凯末尔背叛了她对爱情的纯真。(2)凯末尔的纯真与芙颂的世故:失去芙颂后,凯末尔仿佛失去了一切,生活也变成了“粗俗的消遣”。他发疯似的寻找芙颂的下落,也解除了婚约。一年后他终于找到了芙颂,可她已经成为人妻,嫁给了邻居家一心想拍艺术电影的穷小子。这个时候的芙颂是一心想成为电影明星的少妇,而凯末尔成了能给他们投资的富亲戚。芙颂带上一种近乎冷漠的冷淡。因为吃了纯真的苦,她不敢再为爱情毫无保留,她几乎把心封闭了起来,以此来惩罚曾经背叛的凯末尔。是啊,有什么比“适当地保持距离”更让爱你的人心如蚁噬呢?芙颂的世故是因为她看得很清楚。她知道穷人家姑娘和富家少爷是不会有结果的,她太了解上流社会的公子哥了。即使他愿意为她放弃家庭、朋友,他们最后结婚了,保不准还会出现下一个更年轻貌美的芙颂。而且她隐隐地知道:这样的男人是不会结婚的。不过撇开爱情的因素,芙颂又离不开凯末尔,单凭丈夫的能力,她是一辈子都当不上电影明星的。所以芙颂冷淡的外表下,又何尝不是痛苦和挣扎,毕竟在那个年代的土耳其,一个女人只能依靠男人才能生存。对于一个只有美貌的女人,想成为电影明星只有两条路,一是靠着美貌和年轻,接近业内大佬,二是有金主。但是在凯末尔和丈夫的“保护”下,芙颂无法接近圈子的核心,毕竟潜规则在哪里都是存在的。即便她的金主为她开了一家电影公司,也因为无法接受芙颂拍吻戏,把她“隔离”了。那么其实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了。这种纠结而胶着的状态,也是故事开始变深的地方——当爱情中出现了利益关系,是否能保持初心?是否能分清自己是还爱着这个人,抑或爱的是回忆,甚至爱上了爱情本身?凯末尔用他的纯真回答了这个问题:幸福仅仅就是靠近所爱的人。整整八年,凯末尔到芙颂家拜访了1593次,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顺走了芙颂接触过的物品——发夹,小狗模型,盐瓶,烟头……。(3)纯真年代的开始与终结:后来,因为丈夫和电影女明星的绯闻,芙颂离婚了。凯末尔终于可以给他的美人戴上订婚戒指,开始期待已久的巴黎之旅。可是幸福即将开始就戛然而止。“凯末尔,因为你,我没能过上我想要的生活。”“你不也一直害怕身边没有一个强大的男人而独自走上那条路吗?芙颂……” 芙颂生气了,因为他没有留意她为他戴上的蝴蝶耳坠。为了和凯末尔在一起,她当不了电影明星了,而且凯末尔一直不懂她有多想成为电影明星,他只是想得到她而已。就像有一次芙颂给家里的金丝雀柠檬画了画像,凯末尔问怎么没画笼子?芙颂说不,我要它在天空飞翔。 凯末尔的爱何尝不是芙颂的笼子呢?芙颂想学开车,因为她想像欧洲女性一样自立,像格蕾丝-凯莉那样的女明星一样潇洒。而且她很好强,不愿意凯末尔帮她走后门,结果考驾照就考了将近一年。所以最讽刺的是,在那个和凯末尔吵嘴的早晨,她执意要坐上驾驶座,然后在醉意中撞上了一棵105年树龄的枫树。“他们,芙颂和凯末尔,其实都是非常好、非常单纯的人,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但真主没让他们结合在一起。”芙颂的纯真年代也许在爱上凯末尔后就结束了。美丽的女人,总是会受到得不到她们的男人带来的伤害,她们要用世故和冷漠来保护自己。凯末尔的纯真年代在爱上芙颂后才开始,即使在芙颂离开以后,也一直持续到他离开人世为止。(4)探访纯真博物馆:帕慕克在构思本书的时候就下了很大一盘棋。他不仅在书中扮演了自己——与凯末尔沾亲带故的小说家,还在故事的最后担起了叙述者的角色(此前都是凯末尔第一人称叙述)。而最妙的是,在伊斯坦布尔新城的某个角落,真的有这么一座纯真博物馆。博物馆在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虽然专门找了家距离十分钟脚程的旅馆,还是被上坡下坡弯弯曲曲的小巷难倒,转了将近一小时才找到。一幢别致的红色房子,敲开门,售票的姑娘问:有书吗?带着小说来能免票。一楼展示了芙颂的4213个烟头。从二楼开始是按书中章节命名的81个展柜,芙颂用过的盐瓶、发夹、吃过的雪糕蛋筒,学车时穿的裙子,凯末尔心中的“芙颂地图”,阁楼是凯末尔的房间,一面墙上展示了帕慕克的手稿,另一面墙上是结尾的那句话。
3、启示:《纯真博物馆》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帕慕克写的分明是伊斯坦布尔。他把伊斯坦布尔的颓败和落后看在眼里,嘲笑有钱人自以为是西方人的幻想,但又对这座城市无比眷恋。他探访了全世界成百上千个博物馆,希望在自己的家乡,用一个私人的博物馆,展现不仅仅是回忆,还是土耳其人们的生活。小说的主题也许不是纯真,也不是幸福,而是骄傲——即使展示出人生中那些令人羞愧的东西,也要以我们经历的人生为荣。坐在阁楼的长凳上看着凯末尔的床,突然觉得爱上书以及书里的人物,是一件非常孤独,但又幸福的事。这个博物馆馆主,也许真的曾经穿着睡衣,下楼混进参观者中间,亲口告诉他们:“我这一生过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