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否篡汉 多少人因三国误会了他

时间:2017-12-30 10:40:43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曹操说了那句让他背负千古骂名的话,“宁可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这一情节出自《三国演义》,一部演义小说,真正的历史或许是这样的,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凄怆曰:“宁教我负人,莫教人负我。”多少有着一些个无奈和自我安慰。不得不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奇书,删了“凄怆”二字,填了“天下”两字,便将曹操塑造成了这般厚颜无耻的奸贼形象。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曹操的奸贼形象多半要归功于这部书,而刘备的仁君圣主的形象也要归功于这部书。虽然自近代以来,学者多为曹操平反,力图还世人一个真实的曹操,但这些学术专著还是远比不上《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在市井之中仍是闻刘备兵败而哭,闻曹操兵败却喜。那么《三国演义》为何要如此抑曹扬刘呢?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二人的人设有一处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刘备为汉朝宗室,一直以来也被塑造为是要匡扶汉室,而曹操则不然,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设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目的是要篡权夺政,说白了刘备是正统而曹操却是奸贼,所以刘备仁慈有圣主之相,而曹操却只能是狭隘阴险,残害忠良。但这个大前提真的站得住脚吗?曹操真的要篡汉吗?

  曹操心里到底怎么想,除了他以外没人知道,我们说一千道一万也只是猜测,而历史告诉我们的是,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到称帝那一步,魏武帝这个名头还是后来曹丕追认的,这是事实,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无论再给出何种理由都不能无视这一事实,而反观刘备与孙权,在曹丕称帝后便都按捺不住,相继称帝,而自称正统的刘备竟比孙权还早了一步,虽然他也假惺惺的打出了汉的旗号,这也是事实,我们同样无法否认,虽然这两件事不能证明曹操没有篡汉之心,但至少可以说明大家其实都是一路货色,纷纷乱世,谁不是为了自己而奔走厮杀,什么名号不过都是粉饰,曹操反而更加真实一点,伪君子和真小人谁也不比谁强到哪里去,所以谁也别说谁。

  而刘备和孙权的行为,曹操早便料到了,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篇《让县自明本志令》类似于曹操为自己所做的自传,写这篇文章时曹操已经五十七岁,距离他去世还有九年,算是迟暮之年了,这篇文章所说的或许便是曹操真实的想法。而曹操这句话说的当真是老辣独到,一针见血,当时天下的局势虽说是三足鼎立,但曹操却是独占北方,而刘备和孙权,一个居于西蜀偏颇之地,一个则偏安江表,所以三家势力中,曹操是一家独大,所以世人都在看曹操的态度,只要他曹某人不称帝,天下便没有人敢第一个站出来称帝称王,以曹操身后之事来看,曹操这话说的不假,如此看来,被称为汉贼的曹操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在一定程度上还保了大汉的天下,毕竟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天下还是知道在许都还有一个汉献帝在,大家在名义上还是大汉的臣子。

  其实在汉朝未乱之时,曹操不仅没有贼名,反而在一些人眼中是能够治国平乱之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要属乔玄了,乔玄位至太尉,是正经八百的三公之一,而且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在当时名望很高。如此一位大人物对曹操却是格外的赞赏,不仅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如此评价不能说是不高,直接许为济世之才,而且乔玄还将曹操请到家中,将自己的妻儿托付给了曹操,这就不仅仅是期许了,而是几乎认定了曹操以后必定发达,乔玄还让曹操去找许劭,东汉时的风气在出任仕途时要找有名望的人求一句评语,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乔玄让曹操找许劭也是这个意思,然后许劭便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断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或许是对曹操的最著名的评价,也是奸雄之名的出处。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名知之。”这是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对自己青年时抱负的叙述,或许曹操一开始是打算做一个治世能臣的,他的表现也的确像是一个能臣模样,熹平三年,曹操被举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为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类似于公安局局长,管理洛阳北部的治安问题,这个官不好当,洛阳是什么地方,京城,扔块砖头出去,随便砸到一个,没准就是哪位王侯的亲戚或是家奴,尽是些个达官显贵,几乎是这个惹不起那个碰不得,而且这些人多半都是平时嚣张跋扈惯了,哪里会知道法度是什么,所以这些人不好管,这官也不好当,当好了得罪人,当不好那就是枉顾法律。

标题回顾:曹操是否篡汉 多少人因三国误会了他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