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周扒皮的故事 周扒皮是个好人

时间:2017-12-30 11:00:57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在人吃人的社会,种粮大户周春富即使有240亩田地、四家作坊、一间杂货铺、七八个长工,依然逃脱不了被斗争的命运。他的死本可以换来后世子孙的平静与尊严,一本叫《高玉宝》的畅销书又无情的将他的子孙裹挟进了阶级矛盾的深渊,直到今天也没能像个贫下中农一样活的有尊严。

  周春富,听来有些陌生,他的外号却铭刻在了几代中国人的脑海里。他就是‘’半夜鸡叫‘’里的坏地主周扒皮。

  半夜鸡叫剧照

  动画片里,教科书里,甚至儿歌里都有周扒皮的身影。

  周扒皮,

  五十一,

  半夜三更来偷鸡,

  我们正在做游戏,

  一把抓住周扒皮。

  周扒皮为了不让辛苦一年的长工们拿到工钱,半夜起来学鸡叫,让长工们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想要活活累死他们。小时候看了周扒皮的事迹恨得牙根痒,周扒皮这个坏地主,坏事做尽,绝对是贫下中农的阶级斗争对象,我要毫不犹豫的同地主阶级作斗争。

  当时年纪尚小,不懂得分辨就真的相信了世间有比鸡起的还早的老板。现在想想,东北的冬天是没有多少活的,大部分时间是猫冬,哪里有那么多的活需要长工们半夜里起来干。怀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近了那段往事,结论是:半夜鸡叫背后的故事令人不寒而栗。

  1.家业初具规模

  清朝初年,周春富先祖从山东黄县响应号召来到了辽东半岛垦荒,和大部分闯关东的山东人一样,周家先祖在旅顺登岸,然后各奔东西寻找合适的落脚之处,几经选择,最终将家安在了复县,即为今日之瓦房店市。

  周家先祖勤勤恳恳,安分守己,最终在复县黄店屯村站稳脚跟。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周家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传到周春富这一辈已经有了几亩薄田,周春富不必为了吃饭问题而烦恼。

  但是周春富不同于他的父辈,他善于经营,精打细算,为了把家业做大呕心沥血,对自己、对家人几近苛刻。苦心人天不负,周春富只要手里有余钱就要买地,跟地头的农民闲聊,结尾总要问家人地卖不卖。一来二去,手里的地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了200多亩。种的地多了,收的粮多了,就把卖粮的钱用于投资实业,慢慢的油坊、磨房、染坊、粉坊以及一家杂货铺相继开张,事业可谓蒸蒸日上。

  电视剧《闯关东》里面,主人公朱开山就是个励志的典型,他一家人冒死来到关东,置地挖金子,挖金子置地,勤恳经营,终于挣得一份大家业。而周春富就是现实版的典型,不偷不抢,一家人的吃喝都是土地里刨出来的。

  在黄店屯,年长些与周春富有过接触的老人都知道,“周春富这人无论吃的还是穿的,都很寒碜,裤腰带都不舍得买,是用破布条搓的。”

  在周家做过多年长工的王义帧回忆说:“周春富“从不闲着”,伙计铡草的时候他帮着续草,他续草铡出的苞米秸长短匀齐,牲口爱吃。有个特殊要求,无论是伙计还是儿女媳妇,干活时不准穿红挂绿,怕粘灰就不能撒手干。”

  2.土改下的冤魂

  1947年底,土改工作组进驻黄店屯村。划分阶级属性的根据是毛泽东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文中对农村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分类。那些“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而对富农的描述则是,“富农一般都占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经常地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富农的剥削方式,主要是剥削雇佣劳动(请长工)。此外,或兼以一部土地出租剥削地租,或兼放债,或兼营工商业。”

  周春富不曾出租土地,主要是雇佣长工干活。富农的属性更匹配一些。但在1947年的大环境下,这些理论上的划分只是参考,村内的政治氛围和工作组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一切。在黄店屯,拥有20多口人,200多亩土地的周家最终被划作了双富农。人均十亩地,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农村,算不得突出,但周家除了土地,还有几个坊铺,这在村里是被认为是“很有钱”的象征,而“有钱”,则是划分阶级,平分财产的一个前提。周春富费尽心思积攒起的家业,最终成为了致命的包袱。

标题回顾:真实周扒皮的故事 周扒皮是个好人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