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最有名的诗是哪首 刘希夷和宋之问什么关系

时间:2018-01-17 10:46:27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武则天死后来,宋之问因谄媚二张之事,被贬为泷州参军。宋之问不甘心被贬的命运,竟然未朝廷允许,偷偷逃回洛阳,不惜出卖好友张仲之向武三思邀宠,结果,使张仲之最终斩首弃市,宋之问又被起用为鸿胪主薄。随后,宋之问又先后巴结依附得势的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太平公主恨这个几易其主的小人,向中宗告发宋之问主持贡举时收受贿赂,于是他又被贬为越州长史。宋之问在贬谪地写了大量的诗作,寄往京城,诉说自己的光辉历程,表明自己忏悔醒悟、改过自新的决心,试图故伎重演,东山再起,但是他再没有机会了。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睿宗,进行政治清算,以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的罪名,将宋之问贬谪钦州。

  两年后,公元712年,玄宗登基后,一纸诏书将劣迹斑斑的宋之问死。拒载:宋之问接到诏书,吓得浑身筛糠,神经错乱,汗流浃背,小便失禁,丑态百出,狼狈之极。可怜的宋之问,连死都是这个熊样。

  总观宋之问的一生,可以说,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充满了虚荣与眉骨,他为官不忠,为友不义,为人不仁,更不懂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可见,像宋之问之徒,读再多的书,也没有什么用。

  宋之问为抄诗出名害死亲外甥

  晋代以后,在我国文学史上,剽窃的故事代代有之,而且手法多样,有的虚冒姓氏,有的重金收买,有的哭求诓骗,有的公然劫夺,有的移花接木,有的稍加点窜……真是无奇不有,现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冒名顶替,窃人诗文

  剽窃是把别人作品的部分或全部窃为己有,古有“偷语、偷义、偷势”之说,等级是不同的。顾炎武说有一等“钝贼”,本事不大,就只有简单地冒名顶替了。《唐诗纪事》中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中唐时,有个诗人叫李播,元和进士,年老时在蕲州做官,一天,有个姓李的书生拿了一首诗来投见。他取过诗一看,却是自己的《见志》一诗,惊异地说:“此仆旧作,何乃见示?”李生惶愧地说:“某执公卷行江淮已矣,今乞见惠。”李播遂云:“仆老为郡牧,此已无用,便可相借。”李生道谢告别而去。李播问他将往何处,李生说:“将往江陵谒表丈卢尚书。”李播笑道:“秀才错矣!卢乃仆表丈,何复冒此?”李生羞惧说:“承公假诗,则并荆南表丈一并见假。”李播大笑而遣之(见《唐诗纪事》卷四十七)。

  这个李生因与李播同姓而冒名顶替,当他遇见真李播时,不仅求李播把诗送给他,而且把表丈也借给他,这真令人忍俊不禁。他尽管厚颜无耻,但仍感到羞愧惶恐,不像今日有些文坛窃贼,上了法庭仍毫无惧色。

  古代有一种“钝贼”,自己笔拙,不能作文,就把他人文章“拿来”,直接换上自己的姓名,窃为己有。明万历年间有个卓明卿,原是个国子监生,其人不学无术,却官至光禄寺署,他的两部书都是偷来的:一部是张之象的《唐诗类苑》,书稿流落,为卓明卿所得,他便换上自己名字,窃为己有。另一部是《藻林》,原为王氏所作,“亦为明卿攘而有之”,“今竟为《卓氏藻林》矣”。

  明景泰年间有个晏璧,也与卓明卿同类。他任提刑按察司佥事时,吴澄著《三礼考注》“旧藏康震家”,晏璧从康震之孙手中“得之,遂掩为己有”。现在这部书即标名“晏璧”著,凡书中原称“澄曰”者皆改作“先君曰”,有称“澄按”者皆改作“愚谓”,“用粉涂其旧字而书之,其迹尚隐然可见”,真是恬不知耻、欲盖弥彰。

  顾炎武说明弘治以后经解之书,隐没古人名字,将为己有者不胜枚举。到了现代,还流行一种从国外杂志上把论文翻译过来,加上自己的大名蒙骗国人的手段,则是这种手法的现代化了。

  公然索讨,夺人诗文

  剽窃本是一件可耻的事,一般多是暗地里进行的,但“剽者,劫也”,劫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古代有些读书人,自己不能立言、立功、立德,而又急于仕进,情急无奈,便赤裸裸地公然索要、抢夺了。在“十八家晋书”中,有一部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就是公然索要不得而偷来的。据《南史·郗绍传》记载,高平郗绍作《晋中兴书》,书未成时,曾几次拿给友人何法盛看。“郗”为当时大姓,绍已显贵,何法盛便对郗绍说:“卿名位贵达,不复俟此延誉;我寒士,无闻于时,如袁宏、干宝之徒;赖有著述流声于后,宜以为惠。”但郗绍不肯。书成之后,郗绍把书藏在书橱里。何法盛访绍,见绍不在,就直入书房从橱中偷走。郗绍没有副本,于是《晋中兴书》遂为何法盛所有。今“十八家晋书”中的《晋中兴书》,即署名何法盛作,且颇获好评。

标题回顾:刘希夷最有名的诗是哪首 刘希夷和宋之问什么关系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