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电视剧已经火了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时间看,朋友们一再推荐,奈何是在没有时间看电视剧啊。有一天看到朋友在飞机上拿出一本书《卑鄙的圣人:曹操》,忽然想起现在的电视剧大军师,决心手机下载看看,拍摄的果然扣人心弦,情节紧凑,表演到位,关键是拍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神韵。司马懿的出场和杨修的出场基本代表了两个人的剧中表现,用杨修走后临死时面对司马懿的话来总结追尾恰当。杨修说:“仲达,你可知,你我有何区别,你能忍,我不能。”
我们先了解一下杨修其人。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我们熟知的杨修应该从初中的语文课本《杨修之死》开始,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插叙手法的运用。全文共写了七件小事,第一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写杨修被杀的经过及其被杀的偶然性,因此作者用了顺叙手法。
全文的第二到第七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前,是作者为了交待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揭示杨修被杀的必然性,来补充第一件事而写的。所以作者改用插叙。主要叙述了六件事情,第一件是明白曹操“门内添活”的心意,表现了杨修才思敏捷。
第二件事是与众人分食一盒酥,表现杨修机智善辩。第三件事是揭露曹操“梦中”斩近侍的真相,表现杨修目光锐利,一眼看穿曹操的奸诈,同时也表现了杨修卖弄聪明,不顾后果的特点。第四件事写杨修揭露曹丕密请吴质的事件,表现杨修虽然目光敏锐却办事粗疏。
第五件事写杨修授计曹植走出城门,表现了杨修的果敢。第六件事写杨修帮助曹植拟写“答教”。杨修能事先预测曹操欲问之事,让曹植对答如流,确实表现出杨修的足智多谋,具有政治才干。可是他办事不够严谨,使人能有机会偷去他拟写的“答教”,却又显得不够精明。
以上六件事又可以归纳为两类:前三件为生活小事,因为锋芒毕露遭致了曹操的忌妒;后三件为军国大事,因为他卷入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的斗争里面,导致了杀身之祸。插叙的六件事情,作者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巧妙异常,它是以曹操忌恨杨修的情绪逐步递升为线索来安排先后顺序的。
从文章中的“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愈恶之”,“因此亦不喜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等语句中就可以得知。
在《大军师》的第一集,曹操以司空的职务向大臣们陈述自己的用人之道,唯才是用。当时属于后汉末年,汉朝朝政崩塌,但汉朝的儒家风气一直影响着整个时代,对于人才的评价一直是“德”第一位,然后方看是否有才。当时的用人制度一直属于士族子弟推荐制,寒门子弟很难出头。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
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曹操听说许劭的大名后,置办厚礼去见他,请他对自己进行点评。但是,身为名士的许劭,却看不起这个出身宦官家庭的小伙子。曹操最后不得不采取近乎耍无赖的办法逼许劭表态。万般无奈之下,许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来历。
这时候曹操想改变用人之道,想到了月旦评,时值杨修主持月旦评。杨修当时许都的第一才子。杨修上场,锦衣华服,风度翩翩,玉树临风,舌绽莲花。评诗论文,侃侃而谈,果然是口若悬河,评论精准。一上场就示好曹操和曹植,当时其二人确实是最有才华的,另外也显露出杨修向当权者曹操示好。杨修和司马懿的辩论主题为尚书中的“咸有一德”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