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杨修之死的原因

时间:2018-01-23 10:51:55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杨修推崇先贤大儒,评论文章讲究出处,这篇文章被当时的大儒郑玄认定为伪篇,不予点评。而司马懿反驳说,难道圣贤就不会犯错吗?天命无常,为君者应当经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反之,则会失去君位。这正是孔子春秋之微言大义。对于“咸有一德”一篇,司马懿认为其符合孔夫子讲究的微言大义,上合圣贤之精神,上利国民之策略。就应该流传后世,研究注疏。可是杨修却仅仅是拘泥于文字,自以为博闻强记,但是根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和真谛,这种人即使书读的再多,也是无用。

  从这次辩论,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学习处世态度,杨修聪颖智慧、直抒心意、恃才放旷,司马懿大智若愚、隐忍不发、审时度势、不争而发。在杨修死前的“鸡肋”事件可见一斑。杨修献计曹操退兵之计,杨修听到传令“鸡肋”二字,以为自己比任何人都快30里,遂告诉丁仪“鸡肋”的含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曹操是要退兵,结果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杀死。他的才华如果只是用来揣测曹操用心,无疑对曹操毫无用处。

  最后杨修的断头台时刻,他轻轻依偎断头台,一种解脱欣慰之感。杨修在临死一刻大彻大悟,但为时已晚,明白了黑白棋子的道理,“原以为是为曹植与曹丕争、与司马懿争、与曹操争,实际为自己争”“以为比任何人都快出三十里,而恰恰就是这三十里,可以要了命”“其实我们都是别人手里的棋子而已,左右不了任何胜负,唯一能争得的,仅仅是执黑或者执白而已”,得到了司马懿“深以为然”的赞许。

  在杨修回味的时刻,一只蝴蝶飞来落在断头台上,杨修轻轻的吹走了蝴蝶,这是一种“作茧自缚”“化茧成蝶”的境界,也是庄周“蝴蝶梦”的意境。一生犹如蝴蝶般绚烂多彩,一生如杨修真实的自我,断头台上的一刻,究竟是恃才放旷蝴蝶还是与世相争的杨修,已然不重要。杨修的谢幕也是司马懿另一个时代的开端。

标题回顾: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杨修之死的原因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