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反
“反”也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反”是道的运动规律,《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
为什么道的运动规律是反呢?因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因为有丑作为对比;善的东西之所以是善的,因为有恶作为对比。刘亦菲美不美?当然很美了,但是假如所有的人都像刘亦菲一样,你还会觉得她美吗?那时候刘亦菲就是个相貌平凡的普通人了。
所以,一切对立相反的属性都是相互依存的。《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切现象都蕴含着它的对立面,所有事物都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
道的运动规律也是如此。道是没有形象的,却创生了一切有具体形象的事物,万事万物的产生正是它们离开道的过程。万物运动发展,离道越来越远,但是“物极必反”,远到了极点又会复归于道。这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因此老子认为,人在做事时要多从反面考虑问题,相比只从正面考虑的人,这样取得的效果会大。比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福中蕴含着祸,祸中也蕴含着福。如果只看到福,一味享福,最终必将大祸临头。
从这个“反”字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领悟:有的人领悟到功成名就时也要戒骄戒躁,谨慎小心,贫困潦倒时也要乐天知命,达观开朗,这是儒者;有的人领悟到要像水一样居于低下的地位上,养育万物却不争功,这是政治家;有的人领悟到要复归于本根,复归于婴儿,这是修道者;有的人领悟到水满则溢,月圆则缺,物极必反,这是智者;有的人领悟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想打击一个人,先要给他好处,这是阴谋家;有的人领悟到用兵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这是军事家;有的人领悟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这是教育家……
总之,《道德经》不过五千言的一篇短文,其中的道理可以概括为“无”与“反”两个字。然而从这两个字中,却可以产生无穷的妙用。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