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以逻娑道行军大总管旗号率十万唐军,西征吐蕃,在大非川大败而归,被削职为平民。
逻娑,是吐蕃的首都。
薛仁贵以别人家的首都冠在自己行军大总管的名头上,好霸道!
唐高宗李治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薛仁贵把吐蕃给灭了。
1,为什么不说“三箭定天山”?薛仁贵征铁勒,是北征。
龙朔元年(661年),薛仁贵北征铁勒九姓。
当时的铁勒已改称回纥。
薛仁贵三箭射死铁勒三名将领,铁勒胆寒。
当时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但此处的天山不是现在的天山,而是蒙古草原的杭爱山。
当时的回纥游牧在蒙古草原。
2,薛仁贵西征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吐谷浑复国,而是要灭掉吐蕃。
《新唐书》记载:
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
薛仁贵讨伐吐蕃并将其消灭是主要目的,护送吐谷浑还国仅仅是一个附属任务。
当时的吐蕃帝国正在上升期,在青藏高原四周四面出击。
吐蕃与同样处于上升期的唐帝国,发生了硬碰硬的战争。
薛仁贵的大非川之战,是唐与吐蕃战争的转折点。
大非川失败(还有后来的青海之战,非薛仁贵指挥)以后,唐朝处于防御状态。
从《新唐书》看,吐蕃已经严重影响到唐朝西部的安全:
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吐蕃陷我安西,罢四镇。
因为吐蕃翻越昆仑山攻打西域,迫使唐朝放弃了管理西域的安西都护府,疏勒、于阗四镇陷入吐蕃之手。
另外吐蕃占领吐谷浑后,可以直接出兵兰州、天水,威胁唐朝关中的安全。
薛仁贵东征高句丽并消灭之,已经消除了东方的威胁。
唐高宗让薛仁贵西征,目的就是要消灭吐蕃,拿下逻娑,于是给了薛仁贵一个逻娑(吐蕃首都)道行军大总管的名号。
3,薛仁贵西征时的兵力对比。
吐蕃帝国号称全国兵力有四十六万,实际可动员并集中三十万人。
唐高宗让薛仁贵西征前,已经将唐朝军队的主力集中到西北,兵力达二十四万之多:安西,北庭,朔方,河西,陇右。
“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
唐朝一军编制是一万二千五百人,如果是马军则一人两匹马。
唐朝在西北地区有大量马场,鼎盛时期战马七十万。
军队配置的武器主要是枪、弓弩、刀。
一军配弩箭25万支,弓箭37.5万支,射甲箭5万支。
一军配陌刀2500口。
当时唐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4,薛仁贵西征失败,是否因为郭待封是个猪队友?
唐高宗还任命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总管,二人皆受薛仁贵节制。
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
史书说,郭待封原来和薛仁贵地位平等,现在成了薛仁贵的下级,心里不平衡,不受薛仁贵的节制。
这在史实上说不过去,恐怕是为了给薛仁贵开脱战败的罪名而编造的。
薛仁贵在东征高句丽后,在西征吐蕃之前,就是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
而郭待封是左卫将军,左卫将军比左卫大将军要低一个级别。
另外郭待封是鄯城(今青海西宁)镇守,比薛仁贵的安东都护要低一个级别。
所以不存在郭待封和薛仁贵原来是平级的问题。
因此也不存在郭待封心理不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