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待封纯粹是个替罪羊。
5,薛仁贵西征失败,是因为薛仁贵不适应高原作战气候。
郭待封一直在青海的鄯城驻守,是有一定的高原作战经验的。
而薛仁贵仅仅驰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蒙古草原,或者高句丽的山区,没有高原作战的经验。
高原作战,如果一味驰骋,很容易诱发高原反应。
薛仁贵率十万大军从海拔2300米的鄯城出发,到达到达大非川(今青海切吉平原)后,曾安排一个作战计划:
薛仁贵率主力8万人以急行军(倍道兼行)的方式攻打300里之外的乌海(海拔4000米),郭待封带2万人先驻守在大非川保护所有的辎重粮草。
薛仁贵并不懂高原气候,以为高原反应都是瘴气导致的,要快速通过高原地带才能躲避瘴气。
如果这样想,真的会死得快。
薛仁贵急行军到达乌海的河口后,遇到一小股吐蕃军队,以众击寡,获得小胜。
然后薛仁贵将大军驻扎在乌海城。
史书记载“以待后援”。
这点很奇怪,薛仁贵打了胜仗,为何还要待后援呢?
当然可以说薛仁贵没有带辎重粮草,需要郭待封赶紧支援粮草过来。
如果是这样,郭待封带粮草辎重过来,正是服从了薛仁贵的命令。
实际情况是,薛仁贵的军队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急行军和急切的冲锋,已经有大量的急性高原反应病号出现,使薛仁贵的军队丧失了战斗力,只能躲在乌海城等待救援。
薛仁贵在战前说乌海“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准备在乌海附近歼灭一支吐蕃军队,就回大非川。
但此时的薛仁贵因为高原反应已经回不去了。
郭待封接到薛仁贵的救援命令,不能见死不救啊,会被唐高宗砍头的。
郭待封只能硬着头皮,率领2万士兵,运送辎重粮草,从大非川前往乌海。郭待封有高原作战经验,行军缓慢。
要10天才能到乌海。
这下把薛仁贵等得花儿也谢了!
郭待封到达乌海附近时,吐蕃大军20万也来到乌海附近,围攻郭待封2万人。
郭待封寡不敌众,薛仁贵的8万患了高原反应的大军赖在乌海城里,不敢出城解围。
郭待封只好抛弃辎重粮草,逃回大非川。郭待封的2万人能逃出20万人的包围圈,说明郭待封懂得应对高原反应,军队还是有战斗力的,至少高原反应还不是很严重。
急性高原反应一般10天就会好。
薛仁贵的大军症状消失后,连忙从乌海城逃走,也逃回了大非川。
吐蕃大军再次围攻大非川,薛仁贵亲自指挥也是大败。
这次薛仁贵没有替罪羊了,只好向吐蕃求和,才将残兵败将撤回去。
后来唐高宗还恨恨地对薛仁贵说:
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关于薛仁贵是这么死的,坊间也有解释,传闻薛仁贵是白虎星转世,而他的儿子薛丁山是大鹏金鹰下凡,父子二人命星相克,薛丁山看见有一只白虎卧在薛仁贵的身上,于是他开弓就射向白虎,白虎跑了他就在后面一只追,结果在一座破庙里看到他爹躺在那里,身上中了一箭,而那箭就是他射的。
还有一个传说是,传闻薛仁贵带兵打仗,和敌方将领正在缠斗时,薛丁山唯恐其父战败,十分担心于是拉弓就向敌军将领,结果没想到竟然一箭射中薛仁贵的咽喉,不治身亡。
薛丁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