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台》涉及的历史: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

时间:2020-12-03 16:25:25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有些话说在前面,我是不觉得那种认为宋朝征伐幽州是“侵略”或是“先撩者贱”的说法有道理的,因为这些语义只能用来形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宋、辽恰恰不是两国。

  按照主流观点,宋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无论在具体细节上有什么分歧,双方是是王朝、割据政权,抑或是藩镇,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点都不应该有疑问。

  因此,不管是辽朝多次南下尝试统一中原,出兵阻挠宋朝攻灭北汉,还是宋朝两次北伐幽州,甚至是后来的联金灭辽,都是应该被视为唐朝灭亡后中国的各地方政权争取用军事手段统一全国的努力。无论是站在宋朝一方认为“辽国不但不缴械投降,竟然还敢反抗”,还是宋朝“先撩者贱,欺负孤儿寡母,对辽国发动侵略”,本质上都是一种分裂国家的行为,上纲上线一点,都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那么,为什么“燕云十六州”对双方都如此重要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幽云十六州的地理和经济意义。

  地理上,燕云十六州囊括了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北麓,这片地区在现代人看来也许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旅游胜地,但在古代却是阻碍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兴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原地区的“北方门户”。

  如果是由中原王朝掌控这些屏障,就能够以逸待劳,用最少的兵力牵制最多的敌人,即使是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也比在平地上要节省得多。这些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对任何一个中原王朝来说都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但如果是由少数民族政权来掌控这些地方,无人守卫的天然屏障就变成了进入中原腹地的通路,越过山脉便是广袤的华北平原,少数民族政权的传统优势兵种——骑兵就有了驰骋纵横的舞台,“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是被反复验证过的战场铁则。历史也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过,门户大开意味着什么。

  经济上,燕云十六州因为地处农牧交界带,不仅有着发达的农业经济和颇有规模的手工业,还有着一定规模的畜牧经济,古代世界的这里,既能看到策马驱牛的牧人,也能见到汗滴禾下土的耕者,还能见到锻铁烧瓷的手艺人,更能见到腹含甲兵、武艺超群的文士武人。

  以上这些人与物,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是走向中原、兴旺发达的钥匙,因为在他们兵锋所及,再没有这样的一片地方,纵然辽朝吞并了有着“海东盛国”之称的渤海国,其价值也难与燕云十六州想比。

  而对南方的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则是弥补缺憾、北向关外的基础。重掌燕云,进可北出草原、辽东重现“天可汗”天下一统的煌煌盛世,退可凭险而守,纵百年之后,也能保江山泰平。

  因此,对于宋、辽双方来说,燕云十六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就注定双方会因此而兵戈不休,无论是疆场上的战鼓震天,还是朝堂上的唇枪舌剑,抑或是幽暗之处的翅振蜂鸣,都是这百年战事的一部分。

  随着电视剧《燕云台》的剧情推进到高粱河之战结束,韩匡嗣在满城之战中被宋军击败,宋辽战争的规模逐渐从宋太祖时期的小打小闹上升为围绕着燕云十六州的归属而展开的大规模战争。前文简单说了说燕云十六州对双方的意义,这次想说说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宋朝拿不下燕云十六州?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史学家们因袭古人的看法,拿出了很多牛头不对马嘴的解释,这些解释比较出名的就是倒果为因的“重文轻武”,和与之配套的“阵图必败说”(虽然没有一次战例可以证明),无论是以文抄公为偶像的历史学者,还是不明就里的市井小民,都对这些谬论照单全收。

  但实际上,这些都与问题的答案无关,有些甚至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谎言,而这些谎言被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用来掩盖问题的真正核心——所有制问题。

  自古以来,武功鼎盛的中原王朝,无一不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政府将手中掌握着的大量土地授予农民耕种,被授予土地的农民闲时务农习武,战时则出征作战,国家除了授予土地外,也会对这些农民有一些其他的政治与经济待遇。

  在这种所有制下,国家可以用最低廉的方式动员最多的人口投入到战争这一你死我活的大规模政治斗争中,这套模式也在实践中证明了自身的优越性,秦汉士卒、唐之府兵、明之卫所,都是这种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这套制度运行良好时,王朝可以动员数十万人次的军队,不仅能够将入侵之敌摧锋折锐,还能够远征塞外,犁庭扫穴,创造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

标题回顾:《燕云台》涉及的历史: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