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10月,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成为首任进入东北的国军最高将领。意图收复东北。与东北民主联军在松花江一带对峙。
杜聿明毕业于黄埔一期,办事大胆果断,又忠于蒋介石。此次到东北,隐隐类似胡宗南“西北王”,成为“东北王”。于是招揽人才,他的高参室就自行聘请了200多名将军。还大肆收揽伪军和地方部队,以用于后方防守和游击战。
1947年3月,国军在东北作战计划失利,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杜聿明又肾病复发,蒋介石决定收缩兵力,更换将领,替换杜聿明。
陈诚提出胡宗南与范汉杰两个人选,蒋介石则意属白崇禧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李宗仁则推荐陈诚。于是蒋介石在8月最终决定由陈诚兼任东北行辕主任。
陈诚到东北后,总揽党政军大权。同时蒋介石亲赴北平,抽调傅作义部部分军队增援东北战场。
然而东北局势依然无法扭转。在东北民主联军9月发动的秋季攻势中,国军损失惨重。傅作义见势不妙,要求将他的华北军队撤回关内。陈诚只得请求蒋介石另选将领接替自己。还未等到蒋介石做出调整,东北民主联军紧接着在12月发起冬季攻势,刚刚组建的新编第五军在公主屯全军覆没。面对接连失利,蒋介石亲自飞往沈阳,决定由卫立煌接替陈诚,出任东北第三任最高长官。1948年1月,卫立煌正式出任东北行辕副主任和“剿总”总司令。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即使蒋介石不停调兵换将,东北形式已是东北野战军囊中之物。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围攻锦州,决定历史的三大战役之首,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遭受毁灭性打击,最后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
杜聿明与陈诚二人都非常清廉,蒋介石对两人寄予厚望。杜聿明是国民党少有的名将,陈诚其实长于政务,军事能力有限。后来在台湾经济发展中,陈诚就充分展示了他政治经济上的能力。
陈诚为人正派,看不惯东北严重的贪污腐败,本想有所作为,大力打击贪腐,却又火烧得过猛,撤换了大批杜聿明重要将领。连四平之战头号功臣陈明仁都被他撤职,对东北战局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蒋介石后知后觉,不得不启用闲置多时的卫立煌。卫立煌手下又无亲信将领,处处受制,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连换三任东北最高军事将领,其实蒋介石自己就是东北败局的始作俑者。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时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司令、徐州“剿总”副司令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解放军官兵以革命的人道主义友善地对待了这位在战场上发誓“要与共产党决一死战”的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杜聿明与另外42名被俘的国民党军高级军官被宣布为战
犯,一同被送进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改造。
殃及眷属长子服毒自尽
当杜聿明被俘时,他的夫人曹秀清在上海,她对丈夫的生与死一无所知。她曾向国民党当局打听丈夫的下落,得到的回答是:“杜将军被共产党杀害了!”1949年5月初,上海即将解放,蒋介石要求曹秀清携其子女必须乘国民党最后一架离沪的飞机飞往台湾,并许诺到台后将保证其全家的生活和子女的学费。考虑到子女的将来,曹秀清带着自己的婆母和5个儿女来到了台北,并在台北县定居下来。当时全家的生活来源仅仅是靠国民党当局颁发的十分有限的一点补助金,根本不够维持曹秀清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他们没有房子,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也许是由于是战败之将的缘故,曹秀清的反映均无结果。
当时到美国读书的杜聿明的长子,由于学费没有来源,只好白天上学,晚上给人打工,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生活十分艰难。他给远在台北的母亲写信,希望得到帮助,可是曹秀清也是有心而无力。万般无奈,曹秀清只好斗胆呈书蒋介石,申请给以生活上的补助。看在杜聿明曾为国民党立过战功的份上,蒋介石特批了1000美元作为补贴,且还要分两年支付,而杜聿明的长子在美国一年的学费就需要3000美元。儿子得知了国民党当局这种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做法,加上生活的窘困,悲愤之下服用了大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段经历在曹秀清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