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影响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很多,比如兵员的数量与质量,武器的数量与质量,后勤保障的完善程度以及指挥能力的发挥高低等。
然而在现代发生的这些战争中,人们更多地是去关注武器的先进程度,对于其他要素的关注则相对较低。尤其是人的要素方面,其实是有些过度忽视了。
打个比方来说,某支军队使用某款武器打了败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武器的问题。尤其是在军事论坛上,类似的“论战”经常会发生,其实吵半天也吵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往往都发展到无聊的口舌之争上,不了了之。
其实我们也应该想想,是不是该将一定的注意力放到人的要素上?毕竟同一款武器,在不同人手中所发挥出的威力是不同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人的作用更大,还是武器的作用更大?
当然了,人的要素中,也细分为若干子要素,我们本文便探讨一下战斗意志和精神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在人民军队的战争历程中,战斗精神的培育是重中之重,而且战斗精神始终贯彻到了最基本的战术当中。其中最典型的一条原则便是有多少人就打多少人的仗,强调即便战斗到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也要坚持、积极地战斗下去。
比如著名的长津湖之战,志愿军的战斗减员其实没有大到不可接受的程度,但再加上双倍于战斗减员的冻饿减员就使得部队建制遭到了极大破坏。
怎么办?合并建制继续打下去!
在新兴里战斗的第4个晚上,志愿军80师238团作战人员只能合编为6个不满员的步兵连,239团则编为3个步兵连、1个迫击炮连和1个机枪连。一般的军队打到这个程度,自己不崩溃就不错了。然而这两个团的部队不仅还要进攻,打完新兴里之后还要执行其他的作战任务。
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一个团最后仅有很少的战斗部队了,还要打——不是被人打,而是追着别人打,除非中弹倒下,除非冻得站不起来。
为什么我们能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还能打赢?没有这种精神是绝对不行的。
而从历史回到当下,我军的武器装备及后勤保障比当年来说,可以说先进了不知道多少倍。尤其一些换装完毕的部队,已经有了世界第一流水准的武器。
然而我们也发现,部队中对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的培育丝毫没有放松。比如恢复的刺杀训练,现代战争中基本不会有拼刺刀的情况了,但还是要练,这主要就是培养战士们那种刺刀见红和一往无敌的精神。就是打到最后,打到没子弹,打到仅剩刺刀的时候,我们也要战斗下去。
有些朋友可能觉得现在都是空军、导弹了,这样做没有必要,其实还真有必要。
几年前,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的红蓝实兵对抗很著名。尤其在2014年的那7场大战中,蓝军取得了六胜一负的战绩,在军内外的影响很大。
而蓝军唯一输的那次是负于原沈阳军区某旅,该旅是一支装备了99式坦克的部队,不过之所以能赢却不仅仅是靠着装备。
官方报道曾提到过这次演习的一些细节:
红军机步旅主攻营官兵在上尉代理营长陈亚健的带领下,以勇猛的战术动作,娴熟的技术、技能,一路强攻,冲破密集的地雷阵、越过反坦克壕沟、一道又一道蛇腹形铁丝网、三角锥,突进蓝军纵深。
攻到蓝军核心阵地800米的地方时,全营仅剩40余人,而且弹药已经快打光了。向上级请求人员、弹药补给,但因蓝军强电磁干扰,根本不叫不通。装甲车暴露在蓝军火力下,又遭到了一定伤亡,使得陈亚健仅剩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