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美丽的误解,不只“易与二进制”的传说

时间:2018-03-01 03:16:41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克里克以二进制数学→离散数学→“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之间的传承关系,去联想到易,确实是西方科学界从概念上处理量子物理的途径之一。以所谓“易经基于一个正确的假设,乃人类生命本身就是在概率云当中展开”,去对应“粒子存在于概率云当中”。这种类推,在纯粹概念上的层次来看是可比的,然而,不能据此认为“易的概念预示了基本粒子的行为”。用简单的比喻来说吧,不能因为棉花糖很像云朵,就把它们当成一回事。

  中国的哲学思想,在某种层面来看,是“位置”的哲学,这一点,在总结了先秦思想的“天人学说”里,可以找到清晰的思想脉络。

  整个天人学说的特征,其实就是先秦时代里,“对应概念”的继续发展,把经验里的人事物尽其可能地与阴阳、五行对应起来。包含四季、官制、政治活动、人体、脸部五官、喜怒哀乐、节气、自然现象、道德、音律、味道等等。只要确定了各自的“位置”,解释起来就很方便。

  从“春秋繁露”的“五行五事卷”为例,“五事”就是“貌、言、视、听、思”,人的五种行为对应木、金、火、水、土。而五行又对应了五种自然现象,为木-风,金-霹滦,火-电,水-雨,土-雷。那么若是发生了王与臣之间“貌不肃敬”,则上天就会在夏季起暴风,因为“貌”与“风”同属“木”,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自然与人间事的位置关系必须是工整的,只要人间谁偏离了它所应属的位置,天就降以相对应的灾异,警告你要回到正确位置,这叫做灾异论。之前一篇文章里我曾说,相对于现代西方文明以“自由”概念为核心,中国文明更重视“秩序”,就是来自于“位置”的哲学传统。

  既然中国思想强调“位置的工整正确性”,又怎能说我们也同时强调“不确性”呢?换个方式来问:易的概率思想,在“位置哲学”上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其实我们只要将思虑单纯化,就能明白:如果王与臣之间发生了“貌不肃敬”的事件,上天却没有在夏季刮起暴风时,要怎么解释呢?聪明的你应该也料到了,就是发生了“变数”。易的真精神,说穿了就是告诉人们,“变数”在宇宙间的重要性,它在位置哲学里,给予了我们一个重新定义“位置”的出口。

  懂易的人都有这基本常识:卦爻之中是有“可变项目”的,也就是“动爻”。卦爻在总体看来若是说,明天会下雨,可是动爻却指出了发生其他的变数可能性,那么解爻者就会预测,明天有很大的机率会下雨,但是如果XXX,就不会下。现代的天气预报,也都是如此地用概率预测天气。如何解释动爻,就是易学里最艰难的知识关键。

  相信你也听过这话:读历史可知,人间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对,这就是易的真精神。所以我才说,从概念的层次上,易与粒子物理的“不确定性”是相通的,但棉花糖是棉花糖,云朵是云朵,绝不能说“易预示了粒子行为”。顶多我们只能说,“变数”的重要性,远远超乎传统西方科学的想象,而中国人很早就明智地注意到了这一点。

  现代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主要来自明清传教士时代,故而是断裂的,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贯穿式的综合知识训练,不免产生许多误解。就像克里克该文中,论及“道家理念根植于古老的泛灵论”,就是明显的误解。

  我猜想,误解来自于社会学宗师马克斯·韦伯(MaximilianEmilWeber)的著作《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韦伯以西方宗教观来解释儒道两家,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儒家非宗教,道家与道教也是两回事,道教是比附于道家思想的宗教,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传承关系。道教又是起于民间信仰的宗教,其泛灵色彩就是来自于此,也与道家思想无关。

标题回顾:对中国美丽的误解,不只“易与二进制”的传说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