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苏联当时推出的英雄母亲邮票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儿孙满堂被视为家庭幸福美满、家族兴旺的象征,是世代中国老百姓们的热忱向往。
于是“大生产”的旗帜在中国各地飘扬。
直到1953年,我国人口规模从建国时的4亿飙升到6亿,匮乏的物质资源逐渐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时,这才开始拉住人口增长的大闸。
“避孕节育”限制措施被卫生部全面取消,节育政策成为主流。
但随着十年动乱的开始,矛盾的转移,人口问题不再被大家关注,疯狂反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恒大研究院
1973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人口控制正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并提出了“晚稀少”人口政策。
“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
再到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成为基本国策,并写入中国宪法,人口增长速度才彻底控制了下来。
尽管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基层的暴力实施却给当时部分人民带来了难以忘怀的伤痛。
那时候,各地的乡镇计生部门,每季度都会到村,对育龄妇女进行例行B超检查,一旦查到有计划外怀孕的,就会强制要求当事人去做人流。
甚至,在部分地区,一些严重缺乏人文关怀的口号在当地广泛传播,“该扎不扎,见了就抓”、“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当然也有人成功地逃过了计生的大网,其中就包括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
进入21世纪后,面对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失调等问题,中国政府于2015年宣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
2
日本前车之鉴
人口老龄化的结局远比想象的要更加悲观。
中日韩,同作为儒教文化圈三个国家,其老龄化的进程比较相近,都属于急速发展型老龄化国家。
欧洲国家老年人口比重从7%增长到14%大约经历了少则40年多则100多年的时间,日本仅用了24年,中韩作为21世纪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速度还要更快。
此外,三个国家的人口政策都对老龄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战结束后,日、韩都曾出现了短暂的“婴儿潮”,人口增加明显,为了控制人口规模,两国均利用各种渠道积极推动实施了所谓的“家庭计划”来控制人口。
▲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岛国日本,
土地资源比中国更加紧张
而日本更是1970年就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这个国家?
老龄化背后是少子化,新生儿出生率的降低。
刚开始人们普遍认为,这么一来下一代们求学竞争将变得不再激烈,因为劳动力的稀缺,就业也变得更加简单,青年们的福利也大大提高。
甚至,日本政策研究大学教授松谷明彦,曾在《人口减少时代的经济新公式》一书中,曾作出预测,工作人口的减少将迫使企业会提高工资,员工的工作时间会大大缩短。
似乎青年人口的减少,对于青年一代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但事实恰恰相反,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制造业等行业就开始采取降薪在内的措施来遏制工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