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性价比,关键不在于降价,而是提高性能。
1986年的全聚德,一只烤鸭定价8-10元,当时人均工资50,吃一只鸭子相当于1/5工资,生意照样红火。有人省半个月工资,也要排队来吃;在北京的70后80后,“吃烤鸭、吃全聚德”往往是他们刚工作时的首选;有亲朋好友来北京,吃全聚德,与游览天安门、长城,都是不可或缺的项目。
不同的是,彼时的全聚德还自带“国宴”光环,烤鸭可谓国宴级别,如今却今时不同往日,甚至被吐槽还不如街边二三十元的烤鸭好吃。
所以,贵不是问题,“不值”才是问题。
曾经也依赖公务消费的茅台,在“八项规定”出台后也遭遇重创,一些慌乱的经销商甚至以800元一瓶抛售飞天茅台。但茅台坚持高端,再加上产品品质稳定,兼具稀缺性,所以后来不仅能坚持不降价,还敢涨价,最终依旧在高端白酒市场稳占C位,日子过得愈发滋润。
相比之下,同样主攻高端市场的全聚德,太跌份了!
除了品牌之外,全聚德唯一高端的体现,只剩下价格。
作为一家餐厅,全聚德的核心价值——就餐体验——存在感极其薄弱。
简单来说,即菜品、服务、环境,极其不高端。
论菜品,从前,老一辈全聚德人讲究“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鸭要好”是重中之重。如今,全聚德的烤鸭已经从昔日的爆品,沦为了“试吃型”菜品——试吃过一次就不再来第二次,更不会推荐别人来。
论服务,全聚德更充分展示了国企的惯有风格,让人明白“服务员才是上帝”,爱吃不吃爱喝不喝,还得收10%的服务费最后恶心你一把。
论环境,尽管是百年老店,尽管全聚德可能是想展示老字号的原汁原味,但上世纪90年代的装修和桌椅,令人不忍直视,毫无拍照欲望。有网友感慨,一眼望去,全聚德给人的印象就像是吃旅游团餐的地方...
就餐体验一落千丈,价格却与时俱进,注定回头客寥寥,推荐指数持续走低。
正所谓没有茅台的命,却得了茅台的病,真要命。
现在价格下调,取消服务费,虽然看似向消费者示好,但只是隔靴搔痒。一只烤鸭比以前便宜了30元,能有多大的积极影响?肯去全聚德的人必然不差这些钱,不肯去的人哪怕再降30元还是不会去。
不解决就餐体验问题,而在价格上动刀,只能是小打小闹。
毕竟,全聚德再怎么转型走亲民路线,也不可能从高端餐厅变为平价餐厅。
反之,如果把精力放在提升就餐体验上,再造国宴水准,即便一只烤鸭再贵50元,服务费再多收5%,消费者也只会竖起大拇指,大赞“一分钱一分货!”“不愧是全聚德!”
像现在这般,一味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仿佛只是在完成为改变而改变的KPI。
3
3
全聚德的病根在哪?
有网友戏称:
劝外地游客别去全聚德,成为了北京人的基本素养之一。
全聚德有八成收入,都来自于北京地区,游客是主力消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