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潜在风险:ADE效应如何避免

时间:2020-09-16 14:14:36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除此之外,疫苗的接种途径也会影响其作用。针对同一种SARS疫苗,分别经鼻腔途径或肌肉途径接种,再经病毒感染后,前一种途径的接种者出现的肺部病理学变化更少[37]。另外也有研究显示,利用生物手段为疫苗颗粒表面包装一层外壳,例如在登革热疫苗颗粒表面包装磷酸钙矿化外壳,可以在不影响其保护效果的同时,有效避免ADE现象的发生[38]。

  从ADE的发生机制入手,也能为疫苗研发“避雷”。既然大部分ADE效应是由细胞表面Fc受体介导发生的,那么封阻细胞表面的特定Fc受体,则可以防止病毒-抗体复合物与Fc受体结合,进而阻止ADE效应[39]。

  要想实现这一过程,针对Fc受体的特异性抗体,或抑制结合过程的小分子抑制剂都是不错的选择,前者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40,41]。例如,临床上对重症COVID-19患者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改善患者症状[42,43],但大范围是否安全有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通过封阻病毒-抗体复合物与Fc受体结合也是一种阻止ADE发生的手段,但是除了Fc受体外,ADE仍可以通过前述其他途径,如补体介导发生。

  因此,在开发疫苗时,不但要保证诱导出高质量的中和抗体,最重要的是还要尽量选择可以诱导强细胞免疫的疫苗。实际上,机体清除病毒也依赖于细胞免疫,因为中和抗体只能对细胞外的病毒起作用,对于进入细胞内的“漏网之鱼”往往无能为力。病毒在细胞内会将其蛋白信息表达在感染的细胞表面,而杀伤性T细胞能够识别这些信息,从而发动攻击,将病毒与其感染的细胞共同杀灭。

  同样重要的是,初次免疫(即疫苗接种)除了诱导出抗体外,还会产生记忆细胞。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越强,激活的杀伤性T细胞就越多,转化的记忆性T细胞就越多,这样一来,在下次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行使功能的速度也就越快,从而有效地减少ADE的发生。因此,疫苗的种类选择也至关重要。

  结语

  新冠疫苗研发至今,已公布的多项动物结果和临床试验结果均未出现明确的ADE证据。但是基于SARS疫苗和MERS疫苗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极个别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中发现ADE效应的确证,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前文写到,已有研究初步表明新冠病毒的某些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可能存在ADE效应,但目前证据仍不充分。更需要注意的是,体外实验与体内情况往往有较大差距,离临床表现更是相去甚远。机体经抗原免疫后,会出现针对多个表位的多克隆抗体反应,即便单个抗体具有ADE效应,也难以影响血清的中和性。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相应的,多克隆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不同抗体。

  另外,除了疫苗以外,开发单克隆抗体、制备抗体药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单克隆抗体具有分子精度,易于通过基因工程学编辑,如仅使用抗体的Fab段、或使用工程学对抗体的Fc段进行改造(如引入突变),都可以显著提高安全性[44]。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研团队正在开发的新冠疫苗已有百种,其中至少30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中国有10种),最快的已经开展临床III期,其余还有多种正在动物模型上开展试验[45]。同时,单克隆抗体的开发竞赛也正如火如荼。笔者认为,ADE不会成为新冠疫苗开发过程中的障碍。

标题回顾:新冠疫苗潜在风险:ADE效应如何避免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