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认为水母和海蜇压根儿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前者一般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浮游,没事蛰蛰其他生物(包括人!),后者通常会被摆成精美造型,然后以凉菜推出。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它们真的毫无关系?请往下看。
水母和海蜇其实是一家人
如果要选出海里最好看的生物,第一是珊瑚,第二就一定是水母。水母这种让人又爱又怕的水生动物之所以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两点,一是其曼妙泳姿和透明外形,用“流动”来形容它们的前行方式再合适不过;二是其有毒的个性,在其它生物毫无防备时,水母的触手会生出一种刺丝刺中猎物,将其麻痹、缠绕,然后食用。可以说水母长得温柔美丽,捕猎却是毫不手软,十分凶猛。
人被水母刺中后,会感到身体的前胸、后背或四肢一阵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觉,不过,也仅限于炙痛并出现红肿,只要涂抹消炎药或食用醋过几天就能痊愈。但如果感觉到呼吸困难,则需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强心剂,千万不可大意,以免发生意外。
水母看上去好像很有心计,其构造却是十分简单,它是一种细胞生物,身体有98%的水份。没有肌肉和骨骼,由内外两胚层组成,中间有一个厚中胶层,有漂浮作用。
水母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种类也有很多,据统计就超过250余种,无论热带、温带、浅水、深海都有其踪影,而经常用于烹饪的海蜇就是其中一种水母,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种常见的食材。
海蜇——水母的下属
人们所说的海蜇,其实是水母的俗称,而严格来讲,真正的海蜇其实是水母家族的一个小分支。作为水母的下属,真海蜇只有四个品种,其中作为渔业资源捕捞的就只有海蜇和黄斑海蜇两种。
海蜇
海蜇又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和海(虫宅zh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沿海,伞径一般为30-50厘米,外伞表面光滑,成体一般为乳白色,不过由于其具有多样色素细胞,可能会使伞部呈现出红褐色、青蓝色、淡黄色或褐色,而栖息地点的不同也会造成颜色的差异。
黄斑海蜇
黄斑海蜇与海蜇基本相似,两者最大区别为黄斑海蜇外伞部表面有许多短小而尖硬的疣突,并有黄褐色的斑点。
海蜇是水母的一种,海蜇是被划分在水母纲下水母科下的海蜇属。水母包括有海蜇等其它的水母,海蜇是属于水母中最大的一种,而且也是能吃的一种,其它的水母都是不能吃的,只有海蜇与海月水母是可以吃的。
海蜇不仅肉质鲜美,而且口感独特,并且它还有着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海蜇已成为现代人们餐具上的美味佳肴。海蜇有四个种:海哲、黄斑海蜇、棒状海蜇和疣突海蜇。其中海蜇和黄斑海蜇为重要食用水母。而在我国,食用水母类中,海蜇的总产量达到百分之八十。
水母和海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海蜇
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的统称。营海洋漂浮生活。成体伞部隆起呈半球状,体伞表面光滑、中胶层厚。伞径达25~60出门、,最长可达1米。伞缘有八个缺刻,各有14~22个舌状缘瓣。无伞缘触手。口腕八条,三翼型。每条口腕约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40条棒状物。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五十厘米,最大可达约一米五,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并可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