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林大娘从老井里打上来一桶水,水桶里貌似有异物在浮动,她定睛观瞧,原来是一条小鱼,那条鱼通体鲜红,手指般长短,嘴边长着一对细长的胡须,它在水里一圈一圈地游着,不时向水面吐着泡泡。
林大娘在山村里住了大半辈子,各种鱼认得不少,这等模样的鱼她从未见过。家里的羊群正等着饮水,“咩咩咩”地叫个不停,她心生厌恶,抓起小鱼随手扔到了一边,那条鱼在青石上蹦了几下,嘴巴一张一合,没过多久就没了动静。
几天后林大伯家接连出了几桩怪事。
先是林大伯打猎时误入了猎物圈套,小腿被毒箭所伤,虽然没有大碍,可是腿上却没了力气,出入行走都成了问题,只能卧床休息;老大无端地患上了眼疾,左眼红肿,眼皮上翻,活生生像个油桃,吓跑了一众登门的媒婆;老二更是离奇,种田时他竟然一锄头从地里刨出个马蜂窝,成群的马蜂围着他叮咬,不多时他不省人事,获救后老二就开始疯癫,他终日里大呼小叫,一刻也不得消停。
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一个垮了下来,林大娘心急火燎,她遍请周围的名医,各种灵丹妙药统统试了个遍,可是爷仨的病情始终不见起色,林大娘整天唉声叹气,茶不思饭不想,满面愁云。
事有蹊跷,谁也摸不着门道,有人引了林大娘去见村里的老翁。
听完她的哭诉,老翁表情凝重,他摸着花白胡子,一声长叹,悠悠地开了口:“村里的老井是祖上传下来的圣物,每隔六十年,老井里就会生出祥瑞,你犯了大忌,注定该有此劫。”老翁面向北方,抬手一指,继续说道:“要想化解,倒也不难。村北十里有座龙岩山,山上有个清虚观,你去道观里请来一道黄符,贴于大门之上,能保太平……”
林大娘不敢怠慢,马上照办。不消几日,林家诸事顺畅,一切慢慢恢复如初。
又有一日,一群妇人在老井边洗衣服,李家大媳妇打水时发现一条小青鱼,那条鱼在水桶里忽上忽下,不安地扑打着水花。李家大媳妇心善,她顺手将小鱼放生,扔进了水井。
自此以后老李家好事连连。
李老大上山打猎时不小心摔倒,绊倒他的居然是一枚硕大的灵芝,他把灵芝带到镇上换得了三两纹银;李家小孙子在河里摸鱼时意外地摸到了一块狗头金,足足有一斤多重,价值不菲;老李家门前败落了几年的老桃树居然开出了一树粉艳艳的桃花,就连卧床四五年的李老头也能拄着拐杖下地走路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历的多了,村民们对这口老井和井里的小鱼啧啧称奇,他们找到老翁欲问明原委,老翁微微一笑,默不作声。
仿佛受到了鼓励,村民们对这口老井变得恭敬有加,但凡打水时发现红色或青色的小鱼,他们就把小鱼放生,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日子过得美满又如意。
村里的石匠在老井旁竖起了一块青色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如意井”的字样,老井里的小鱼则被称作“如意鱼”。
“如意井”和“如意鱼”的传言如同一阵风,很快吹到了市镇。
镇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是钱财的聚集地,也是各种奇闻趣事的聚集地。
镇上有个无赖,名叫牛二,他每天无所事事,经常干些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勾当,当地百姓对他厌恶至极。一天中午牛二得了些小钱,他溜进了一家客栈,叫了几盘好菜,一个人躲在角落,闷着头大快朵颐。
客栈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厅里坐满了食客,划拳声、说笑声、叫嚷声响成一片,店小二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几个商人模样的男子坐在牛二旁边,他们一边喝酒一边闲聊。
一个长着八字胡的老头儿压低了声音,说起话来神神秘秘,“听说了没?蒿㘫村出了一桩怪事,他们村有个‘如意井’,‘如意井’里生出来一些‘如意鱼’,谁若是得到了‘如意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做县令也未尝不可啊!”
穿灰袍的胖子喝得满脸通红,说话时舌头打着卷,他带着浓重的天津口音,磕磕巴巴地说道:“这些传言不足为信,这世上若是果真有‘如意鱼’,我就把家里那些姨太太统统休掉,添上三五房怡红院‘赛貂蝉’模样的小妾,岂不快哉!哈哈哈!”
另一个人搭腔了:“钱老板说的在理,你们还记得去年疯传的‘山凤凰’吗?都说‘山凤凰’唱歌就会有财运,我花了50两银子买回一只,可半年多那只‘山凤凰’都没有开过口!可恼啊!我找来内行盘问,原来那只‘山凤凰’不过是山上的野鸡而已,气得我拿它炖了一锅汤。你们说,这些传言能信?!”说着,他端起酒杯,左右晃了晃,“来来来,喝酒,咱们把布匹生意做好了就什么都不缺了,那些‘山凤凰’、‘招财猫’、‘如意鱼’,说得挺邪乎,都是骗小孩子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