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晓梅和宗教有关的行事方式,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次捐款,当时大家都不宽裕,很多同学都有助学贷款,即使不捐,也没人指责。我只捐了一个平淡的数字,不过晓梅默默地捐了五十元!大家都是穷学生,我们对她这么出手阔绰都十分震惊,事后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个她的信仰有关,也很钦佩。
很久以前,因为我好奇地问过一次她的宗教,晓梅还曾经想带我去教堂,不过我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也就没有去,晓梅当时的表情很失望。
星期四当晚传出消息,晓梅的追悼会将依照她生前的信仰,在教堂举行,时间是周六早上六点。而这之前,晓梅的父母会怎么和学校、医院交涉晓梅的死因呢?误诊的官司会顺利打赢吗?我真的很为他们担心,我决定,不管他们要做的事情有多难,我一定全力支持他们,就算为晓梅尽一点同学之谊。
那个北方城市周六早上格外寒冷,六点钟的天空还是漆黑一片,全班同学抵达了晓梅生前常去的教堂。
教堂大厅像电影院一样昏暗。讲坛上只有一张桌子,没有追悼会的横幅,更没有晓梅的照片,看来这将是一个朴素的仪式。
几个慈眉善目的妇女,看起来是信徒,看到我们的到来很高兴,引导我们走到前排坐下。她们的脸上充满了兴奋,好像孩子看到家中来了客人,忙前忙后甚是殷勤,等我们坐下了,她们给第一排的同学每人发了一本圣经。
晓梅父母和那个一直跟在身边的亲戚也来了,和几个教会的人都坐在讲坛上。一个身材矮胖、一脸正直的阿姨先站了起来,她看起来很有威望,也有几分兴奋,但她努力掩饰着。她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
“各位兄弟姐妹,欢迎你们来到教堂。我希望你们都能了解基督教,这是一种好宗教。现在的世界有很多问题,战争、饥饿,世界上没有一天和平安宁,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都是因为魔鬼、撒旦。不信基督教的人,都会受撒旦的控制,所以很多人生活得非常痛苦,我们信教,就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让别人信教,就能解救他们。信基督教是好事,要不怎么西方人、连美国总统都信?有人说,你们信教干什么?我说,信教的人都是好人,都努力工作、孝敬父母、善待家人和周围的人。你们看我,我还资助了两个贫困儿童。”
我忽然明白了,教堂里难得来了这么多大学生,这些信徒们想借机传教。虽然我对这传教的时机、方式很不认可,但是,既然这就是晓梅生前的信仰,她死后,认可她认可的东西,也是对她的尊重吧。
台上的阿姨还在口若悬河,内容还是单调的宣传,我只想知道,晓梅的追悼会,究竟是开始了没有?如果还没开始,时间已经过去快一节课了,如果开始了,为什么这个兴奋的阿姨还不提晓梅。
不,提到了。阿姨好像要结束她的讲话,突然话题一转,语气凄厉,她转向晓梅的母亲,说:“所以,我的姐妹,你不要伤心,你虽然失去了女儿,但是,你的女儿找到了一位如意郎君,他,就是上帝。”
台下“嗡”的一声,很快又静下去了。我看向晓梅的母亲,她微笑着轻轻点了点头。我想,既然这是晓梅全家共同的信仰,不能理解这种话语方式,可能只是由于我是个非宗教人士。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与晓梅父母形影不离的亲戚,她看起来四十多岁,衣着十分简朴,看起来很和善。好像不擅长公开发言,她的台风略显得有些不得体,她腼腆地笑着,说:“我觉着吧,大家都应该信基督教,基督教确实特别好,我家有人得过大病,信了基督教都好了。”
台下,不知是哪位同学按捺不住,发出不屑的声音。
这个妇女像争辩一般,补充道:“是真的!以前我丈夫肝癌,我女儿白血病,都是晚期了,信了基督教都好了。”
台下嗡嗡作响,我也感到很不可思议,仔细端详信众,貌似整体没太受过教育,也许问题不在于这种宗教,而在于她们的教育水平。晓梅和孙维,他们不是信徒里的大学生吗?他们不是这样的思维,也不曾这样评价基督教。所以,出于对他人信仰的尊重,我还是尊重这个群体吧。
等一下晓梅的妈妈发言才是追悼会最重要的内容,家庭是人最后的依靠,母亲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晓梅妈妈会怎样谴责失职的医生和住宿条件恶劣的学校呢?我捏着拳头,焦急地等待她站起来讲话,而她也终于站起来了。
晓梅妈妈目光慈祥,表情坚毅,微笑仿佛能给人巨大的力量,一举手一投足都带着晓梅生前的秀美,看到她我就感到心里有了很多底气。晓梅妈妈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