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年底,阿姨照常要回老家过年,每次回去又得一个月,女主觉得时间太长不愿意,阿姨就说在我家就这样。阿姨又试探的问她年后还要人吗?女主又说要。就这样,阿姨放心回家过年了。
该说说阿姨的家了。阿姨家在乡下,她爸爸在信用社工作,所以从小的生活比起周围的邻居的生活,算是优越了,再加阿姨是她父母那辈的第一小孩,也倍受宠爱。小的时候她爸就想办法把她弄到好学校去读书,奈何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早早退学,后来又送去学裁缝,总算有所成,可以独自剪裁缝刃衣服了。按理说以阿姨当时条件她可以嫁个好人家,但她从小体弱多病,身体十分瘦弱,二十岁的大姑娘体重不足七十斤。农村的重活根本干不了,不仅如此。农村人是不喜欢娶这样的人回家的。阿姨的父母也认识到这点,就把眼光放到镇上。可镇上之于农村又有它的优越感,于是阿姨最后嫁了一个比她大十岁的补牙匠。起初阿姨当裁缝,老公在周边几个镇给人补牙,日子也过得不错。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两口子双双失业。阿姨有一儿一女,女儿在乡下当小学老师,嫁给了一个在镇上教初中的老师。因为女儿的大姑姐在县城做生意,很有门路,所以结婚不多久,阿姨的女儿调到镇上教小学了。又过了一年,女婿调县城教高中了,在县城买了房子,又在着手把她女儿也调到县城教书,女儿的生活算是稳定且越来越好了。女儿从小到大乖巧懂事,没让阿姨操过心。可儿子就不一样了,阿姨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就偏爱儿子,再加上儿子小时候身体也不好,更是各种关心。阿姨出来做工已经48岁了,这把年纪还背井离乡,那确实为生活所迫,而阿姨准确的说是为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所迫。阿姨儿子初中没考上高中,阿姨给他花钱买学上,高中混过去,自然也考不上大学,阿姨把老底花光还借了些钱给他上了一个什么大专学校。家里挣不到钱,就只能外出打工。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不但不能替家里分担,反而一直是家里的负担。而阿姨那位比她大十岁的老公,自从不能补牙了也就彻底成了闲人一个,偏又是非常内向的人,不打牌不喝酒,没朋友,阿姨出来打工后,更是活活把自己憋成了郁抑症病人,和八十多岁的老娘一起过日子。五十岁的阿姨成了她家的顶梁柱。
阿姨说她的身体结婚生了孩子反而变得好起来,让我想起那句话——为母则刚。儿子大了,阿姨寻思着为儿子娶媳妇,这也是阿姨每年回老家要滞留一个月才出来的原因之一。她说家里没人,媒婆来了找人都找不到。可镇上的房子又旧又破,对于说亲,这是硬伤。而那房子左右和邻居都是共壁,所以如果邻居不翻修,他们也没法翻修,一年一年过了,儿子亲事成了阿姨的心病。后来一咬牙,在市里给儿子按揭了一套房子,首付15万,按揭30年,每月2000多。阿姨用她这些年打工的钱还有女儿的赞助付了首付,要儿子踏实找份工作付月供,自己还要攒装修费。话虽这么说,儿子也满口答应,但她知道儿子根本不靠谱,自己才是家里的中梁砥柱,保不准什么时候儿子就说沒钱供房,自己早就做好在外面长期打工的准备,但还是担心最后没活做。
所以虽然阿姨极不愿意在隔壁家做,但她觉得她的这些情绪之于家里的现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听说女主年后还需要人,她也如吃定心丸一样高高兴兴回家了。女主在漫长的假期中,见别家的阿姨都陆续返回时,终于忍无可忍,打电话告诉阿姨:“阿姨,我考虑了很久,还是觉得我家太窄了,请住家阿姨不行,我决定请不住家的阿姨。当然,你过来还住我家,直到找到工作再走,工资我也会照样结给你的。”阿姨沉默良久,只能说:“好吧!”阿姨已经慌了神,在老家她已经买好票正准备着过来上班,却突然被告之不被需要了。虽然女主后面的话说得冠冕堂皇,但这之后在她家的每一天内心都会是在煎熬。再说,如果年前告之不需要她,她有更多时间找工作,而且阿姨从来没有找工作的经历,虽然在外而工作有些年头了,但熟人介绍去的。阿姨还是很精明,她挂了电话就给我打电话,看有没有认识的人需要阿姨;自己平时认识小区里的阿姨大家有一个群,她又在群里问其他阿姨,是否有合适的工作介绍。
有工作就做,没工作也要出来找,阿姨还是按照她的计划出门了。我和小区的主妇们并不是很熟,这是城市生活的常态,哪怕是门对门,说话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对于阿姨,我虽没同她发生过矛盾,但在内心深处并不是非常认同,推荐给别人多少有些顾虑。试着问了几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眼看邻居女主已经找好了钟点工,阿姨心里急啊。这时,她的工友群给她推荐了小区里一户人家,这家俩老人,需要一个阿姨做饭打扫卫生。这对阿姨来说是雪中送炭好机会,于是她一刻功夫都没耽搁,当天收拾好东西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