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母自愿为儿解决性需求 陪读满足儿子生理需要 夜晚母亲的生理需求
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上演着一场场戏,而戏的导演却并非自己。
当你抱怨生活,当你指责亲人,当你把爱当成了负担,当你把亲人当成了仇人,当你日渐堕落不思进取,当你面目狰狞歇斯底里,你是否知道,无常这把大手已经悄悄扼紧了你的喉咙。
活在感恩里,路会越走越宽,活在计较里,生活会越来越苦,活在知足里,幸福感会越来越强,活在抱怨里,满世界都是仇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
兄弟二人,家境贫寒。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他们,费尽心血供他们读书,他们也还算争气,先后考入大学,那个时候的他们,发誓会好好学习,工作以后好好报答母亲。因为他们看到了母亲为供他们读书,到处借钱,吃尽了白眼,他们暗暗发誓,以后有能力了,不会让母亲受一点点委屈。
后来他们毕业了,工作了,恋爱了,结婚了,而此时此刻的母亲正处在更年期的动荡中,前半生所有的委屈和艰辛伴随着更年期的症状一下子找上门来。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她受尽委屈供养成才的孩子,她砸锅卖铁拉扯大的孩子,怎么一个个都离巢飞走了呢?她心里一下子空了好大一个洞,无法弥补的洞,她开始抱怨,哭诉,大儿子在外地,小儿子在家,一开始小儿子总是怀着愧疚小心翼翼的抚慰她,但后来,情绪越来越大,抱怨越来越多,母亲和他的冲突也越来越厉害,甚至到了不相往来的地步。
于是,抱怨这把利刃伴着诅咒的毒药,让母子关系越来越差,有一天,大儿子最要好的一个同学来看母亲,母亲一边哭一边和他诉说小儿子的不孝,诉说她供他上学的艰辛,诉说他结婚后对她的不恭敬。因为母亲的付出在同学们之间都有耳闻,每一个认识母亲的人都会赞叹母亲的艰辛伟大和无私。这个同学义愤填膺,当时的他是报社的一名记者,他立马找到了小儿子的单位,找到了他的领导。
从此以后,每次有晋升的名额和小儿子擦肩而过的时候,命运的捉弄让他越来越不顺的时候,他都会想起这件事,想起大哥的同学为此的付出,想起这一切都是大哥的指使,他不敢恨母亲,他只有恨大哥和他的同学,嗔恨伴随着诅咒:是他们断送了他的前程,是他们让他的生活越来越不顺。此生此世,恨他们永不得志!而他从未想过,让他自己生活越来越不顺的,不是这些,而是他对此事的嗔恨和执着。
多年以后,小儿子离婚又结婚,天天打打闹闹,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伴随着的仇恨也越来越浓,难以消除。生活过成了一团乱麻。而大儿子却蒙在鼓里。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手足之间有了那么多的裂痕和嫌隙?
母亲一次错误的倾诉,不应该是你一生痛苦的根源。更年期本来就是一段特殊的时期,需要家人的理解和呵护,就算是她做错了什么,亲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又会让你损失什么呢?那个时候,没有心理干预,没有家庭指导,祖辈流传的观念根深蒂固,养儿防老的理念是他们奋斗的支柱。你怎么能抱怨他们那么久?让自己活的如此苦呢?
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儿,从小生活在父母吵吵闹闹的家庭氛围中,小心翼翼的看着大人的脸色,不敢撒娇,不敢哭闹,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离开她,她害怕有一天父亲会抛弃她,她乖乖的做着与她年龄不相符的事情,她听着母亲的抱怨,哭诉,还有对父亲的指责和埋怨。她早早辍学回家,因为她不想看到母亲瘦弱的身躯越来越单薄,她怕不等她完成学业,母亲就会撒手而去,所以年幼的她选择了外出打工,帮母亲减轻负担,帮母亲排忧解难。
外出打工的苦让她慢慢懂得了活在这个世界的规则。漫漫长夜,独在异乡,思乡的痛苦让她泪流满面,母亲的来信更是让她几度哽咽,家中,战争依旧,家中,贫穷依旧,家中,痛苦依旧。她咬紧牙关,拼命劳作,狂风下,暴雨中,清晨三四点钟弥漫的大雾中,正午炎炎烈日的曝晒中,她汗流浃背却不喊苦,她睡眼惺忪却不嫌困,她只想多挣钱,回家后,放到母亲手中,让登门的债主们不空手而归。
后来,她回到了自己的城市,后来,举步维艰的母亲卖掉了家中的房子成全了她的工作,后来,在感恩中,她用百倍的努力帮着母亲把家中的兄长供到大学毕业,后来,如同灰姑娘的她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王子,后来,在母亲歇斯底里的反对下她退却了,后来放不下他的她选择了背叛母亲。后来的后来,结婚后的她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佛学,参加了公益组织,在一次次学习中,在一次次走访中,在一次次修行中,放下了所有的委屈,计较。是母亲给了她生命和家,是母亲给了她温暖和呵护,原谅母亲在特殊阶段的举动吧,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母亲的母亲也没有给她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母亲才会时时刻刻感到害怕。感到不确定。感到抓狂崩溃。无论如何,伤害也好,抱怨也罢,都因为我们是一家人,都因为在爱的世界里少了界限感。这种不可分割的爱等到有一天必须分割的时候,肯定会痛,会撕心裂肺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