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婆婆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整日打理着家务,洗衣做饭生儿育女,她的一生跟普通的农村妇人没什么两样。
现在,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时刻陪在老人身边,相依相伴始终是他们老两口。
人们常说,少来夫妻老来伴,也许就是他们这个样子吧。
冯爷爷每次上街的时候,都会给余婆婆买回她最爱的零食和酒,而余婆婆呢,每次做好饭都会站在门口叫冯爷爷回来吃饭。
诚然,也许直到现在,冯爷爷和余婆婆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他们彼此之间也从来没有说出一句“我爱你”“我喜欢你”这样的情话。
但是,当他们坐在一起,我们却看到了这幸福应该有的样子。
年少时,我们总是抱着无数的幻想,总是渴望着卿卿我我花前月下,总有着说不完的情话,我们以为那就是幸福。
以前,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陪在你身边的人,还是年少动情的那个人吗?仔细数了数,八成以上的答案,都说现在陪在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当初的那个人。
不由想起了一句话,你以后爱上的人,都是心里藏着别人的人。
红玫瑰白玫瑰的典故早就耳熟能详,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曾经爱上过一些人,也曾牵手拥抱,但是那些曾经我们认为会一路走到终点的感情,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擦肩而过。
这些变化,与花心无关,与见异思迁无关,而是我们的人生旅途,总有太多的不得已。
我们总以为伟大的是感情,但强悍的却是命运。
我们曾以为强大无比的感情,真正遇到了生活,很快就支离破碎。且不说来自外界的各种阻碍,单单那些简单的俗世生活,都会让我们一败涂地。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不仅夫妻如此,情侣也是如此——
你曾承诺给她幸福,可是你连她的一日三餐都没办法保证的时候,那些承诺瞬间就变得苍白无力。
你曾承诺要好好爱她,可是你每天回家的的时候都已经累得半死,连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爱情,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不由想起了全。按照年龄,他算是我的一个长辈。
他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贫瘠的年代,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年代。
全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是没有谈恋爱一说的,就连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走路,都会引起大家的闲话。能够结成夫妻组建家庭,首要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翠和全一起长大,两家是邻居。他也一直把翠当做自己的小妹妹,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虽然他们一直一起出工干活,一起上街赶集,倒也没有谁说闲话。
其实全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对翠有了男女之情的,只是到了男婚女嫁年龄的时候,他首先想到了就是要把翠娶回家。
那是八十年代初,刚刚包产到户,因为经历过饥饿,所以每家每户都很努力地种地,想让自己的日子过好一点,他们两家也不例外。
翠家只有两个女人,劳动力少,于是每次农忙时节,全都会主动到翠家帮忙。全说,他的心思,翠是知道的。
可是当全的父母请好媒人到翠家提亲的时候,却遭到了翠父母的反对,因为全家是在是太穷了,全弟兄三个,外加父母一共五口人,可是家里就只有两间房,如果把翠娶回家,就连小两口的新房都没有。
翠家虽然条件不好,但也不愿意把女儿嫁到这样的家庭里。
因为看出了全和翠的心思,在全提亲后不久,翠的父母就答应了另一家的提亲,把翠嫁到了邻村,那一家的条件比全家好得多。
这件事对全的打击特别大,所以当打工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全就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煤矿干了好几年,全也挣了不少钱,回家建了六间房,并跟两个弟弟分了家。他和父母一起住三间房,两个弟弟住三间,至于老家原来的那些家具,他全部都没要,给了两个弟弟。
90年的时候,全三十岁,在父母的张罗下,全还是结了婚,娶了同村的一个女孩,是翠的表妹,是翠给介绍的。
全说,他结婚的时候,也无所谓什么爱情,知道在农村,一个三十岁还没结婚的男子,完全是一个另类,不仅他,就连他的父母,也会被人指指点点。
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他是不打算结婚的。
幸好,他的妻子很能干,不仅把家务打理得很好,对他的父母也很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