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落井下石、见风使舵的文化掮客。
还有一些文化人,与其说是文化人,不如说是无聊政客,他们的眼睛滴溜溜乱转,是典型的马屁精,墙头草,在夜总会的包房里总能见到他们在女人肚皮上肆意淫乱的场面。
赵本山艺术从走红中国
今天看到这个得势了,就一起涌上去,又是夸脸蛋长得好,又是夸衣服穿的得体,又是夸为人正派,明天见那个失势了,就说,我说他长得那模样就不像一个好人,你看看他的鼻子,他的眼睛,他的下巴,都不像一个好人,真恨不得上去踢一脚,揍一拳,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这类文化人心里装的是自己,是个人利益。
三级座谈会没有赵本山的份
他们一见三级座谈会没有赵本山的份,就认准这是一个失势的茬,随即一拥而上,张开大嘴啃他这个肥骨头,挖地三尺也要挖出一点什么料,一来可以藉此扩大自己的名声,二来可以也好迎合主流基调。
三是起哄闹事、不甘寂寞的网络围观者。
有一部分人,那里热闹去哪里,那里开心,去那里;那里有明星,那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芙蓉姐姐的裙子边,凤姐的话筒下,小沈阳的眼神里,到处都有这些中国人的影子。谁走红了,他们就捧谁,谁背运了,他们就一股脑儿的骂谁。
这些人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灵魂,就是一个玩玩闹闹的主儿。
他们曾经是鲁迅笔下的华老栓、阿Q、小D,如今可能也戴了副眼睛,穿了一双登山鞋,开了一辆进口小汽车,也有文凭,也有学历,甚至也有一定的地位。他们只看谁的山头高,谁的名气大,谁的脸蛋漂亮,谁的腰包鼓,谁的服装时尚,谁更能折腾。
赵本山红的时候,他们鼓掌鼓得最厉害,他们呼叫的声音最强烈。
赵本山如今走了下坡路,他们为了显示自己也有见解,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指着赵本山的鼻子说,我早就不喜欢这个糟老头儿!
四是仇富、仇名、仇官的社会愤青。
每扳倒一个名人,他们就会有一阵兴奋,一阵歇斯底里的狂呼,就像瘾君子,每过一段时间就渴望再来一次高潮。
赵本山的富、名、势,都是他们嫉妒的对象。如今,赵本山这样一个大佬级人物被抛弃了,这是多么令人刺激的一件事儿,是多么令人来劲儿,多么令人欢欣鼓舞。
这些愤青的幸福是来自他人的不幸,是来自和落马大人物的对比,是来自对一切美好和曾经美好的事物的抹黑。
他们会不惜代价寻找他人的不足、缺点和瑕疵。既然说他、骂他、羞辱他、侮辱他没有任何风险,甚至会得到某些人的赞许,甚至会被人视为有水平,何乐不为!
至于那些素来和赵本山有积怨的人,在此别当别论,或许他们会落井下石,造谣生事,也未可知。
最近赵本山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先是三场文艺座谈会与他无缘,而后网络传言四起,说他因涉黑被抓,家中搜出20吨黄金。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发表文章,称赵本山已脱离“主流文化”,被困在“牢笼”里。尽管其弟子一直在竭力辟谣,但依旧感觉赵本山四面楚歌。那么,赵本山到底栽在了哪里?
早在1990年,赵本山登上春晚的舞台,以小品《相亲》为观众所熟知,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为央视春晚的“小品王”。自此,赵本山的小品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成为人们看“春晚”时的期待。在海外,很多的中国人即便不看春晚也会在网上四处寻找赵本山的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