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很装逼?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刘禹锡

时间:2018-02-26 10:52:34 编辑:环宇 来源:网络整理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如果了解,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牛逼。)

  1

  公元824年夏天,一个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日子。

  安徽和州有个姓策的知县,这天正在院子里偷闲纳着凉,忽然接到一份公文,告诉他:新任刺史马上要来了。

  策知县反复读了几遍,又向跑腿的小吏仔细打听,初步了解情况后,一丝不屑的神色飞上他的嘴角。

  新刺史姓刘,名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今年五十三岁,跟刘备一样喜欢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

  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刘禹锡乃是个谪官。

  所谓谪官,就是本来在中央政府当官,被贬职发配到边远地区与贫下中农相结合。

  这种谪官是没有靠山的(如果有就不会被贬了),何况刘禹锡被贬是因为站错了队,比一般犯错的官员更没政治地位。

  虽然刺史是知县的上司,但在策知县看来,刘禹锡不过是个无依无靠、任人揉捏的外乡人。

  按照当时的官员住房标准,刺史应该住在衙门里,标配三间三厢房。策知县却打了个折扣,安排他住到城南江边的一套旧屋里。

  刘禹锡倒也不计较,拖着行李便去了城南。他走进屋子,推开窗户,一条宽阔的大江立刻横在眼前,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白帆点点,煞是可爱。刘禹锡大喜,马上写了副对联挂在大门两侧: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策知县一见,不由得皱起眉头:你不就是因为犯了思想错误才被贬到这儿的,还想争什么?

  不等刘禹锡看够江景,策知县就派人将他的家从城南搬到了城北,面积缩小了一半。

  新家没有了大江和白帆,却有一弯河水流过门前,岸边种着许多碧绿的垂柳,摇曳多姿,如诗如画。刘禹锡依然很高兴,提笔又写了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注:历阳是和州的古称)

  这下把策知县给惹恼了:什么叫“心在京”?难道你还想跟朝廷继续对抗?

  策知县决定好好给这个顽固分子一点颜色瞧。

  喜欢看风景是吧?门都没有!策知县再次命人将刘禹锡的住处从郊区搬回了城里,但不是搬进衙门,而是在居民区找了间小屋子,既没有客厅,也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比小老百姓还不如。

  策知县猜测刘禹锡一定会愤愤不平地找他来理论,他已经想好了如何义正辞严地应对。

  可左等右等,刘禹锡根本就没上门。

  时间一长,策知县自己坐不住了,跑到刘禹锡家一看,当场气了个半死。

  只见门外竖着一块不大的石碑,碑上刻着一篇短文,那字写得瘦硬稳健,骨力刚劲,竟是当朝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手笔。

  书法还只是其次,更令人震惊的是文章内容,很短,只有八十一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中的“白丁”是指谁,不说也知道。

  策知县简直可以想象刘禹锡写这篇《陋室铭》时的表情,一定是满脸的悠然自得、不屑一顾。他一心要替朝廷改造异端分子,可异端分子理都没理他。

  他认识刘禹锡太晚了,如果早点了解对方,就不至于以如此难看的姿势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剪影。

标题回顾:《陋室铭》很装逼?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刘禹锡
Copyright 2012-2029 www.huanyunews.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62693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