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自闭历程》是一个根据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的个人自传改编而成。电影中的坦普对社交有深深的恐惧,一方面她渴望被拥抱,但一方面她又不敢与任何人有身体接触。富有特殊才能的她设计了一架“挤压机器”。每当她与人相处得情绪焦虑,暴躁不安时,就要躺在这架机器里,不断挤压自己,感觉被拥抱,被安慰,以此来平复无法操控的情绪。也正因为这台机器,她圆了大学梦,从而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拥抱抚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带来安慰,带来自信,带来满满的爱。
增进亲子关系
有位妈妈在收拾房子时,把女儿玩了几年,脏兮兮的洋娃娃丢到垃圾桶里,女儿立即从垃圾桶里把娃娃捡起来,妈妈怒气冲冲地与女儿抢夺,争抢中娃娃的一条腿被扯断了,女儿大喊大叫,急匆匆地跑回房间。在女儿房间外,妈妈看到女儿伤心地抚摸着娃娃,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没有你,我不知怎么办才好。妈妈这时才认识到由于自己和丈夫长期忙于工作,对女儿缺乏关心和关爱,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把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娃娃身上。
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粘人”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互动能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又能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上一辈的人说,孩子出生后,不要过多地抱孩子,担心孩子日后离不开大人的怀抱。可是,不能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就在他1928年的畅销书中,罗列了温情过剩导致婴儿成年后的各种问题。他提议,尽量少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亲一下额头。
哈洛则恰恰相反,他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哈洛和他的同事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促进孩童身心健康发展
1973年,丹尼斯发布了对黎巴嫩孤儿院里的一些孩子的跟踪研究报告。这些孩子都是出生后不久就进了该孤儿院。孤儿院里孩子多、护士少,所以在第一年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只能在温饱上得到照顾,很少得到护士的拥抱和抚触。
结果,这些孩子运动和语言发展的迟滞现象非常明显。许多孩子直到1岁时才会直着做,或者直到学前年龄才能行走,他们在1~6岁之间的智商极低,平均只有53。
有些孩子在2岁以前被领养,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慢慢克服了早期的智力迟钝,在两年内智商平均达到了100。而那些被领养得比较晚的孩子,也在儿童期逐渐进步,但是永远也不能完全恢复。
哈洛证明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还应该包括对孩子的爱抚、接触和心理的关怀。
积极的回应和肢体接触,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在哈洛发表了声明之后,许多孤儿院、社会服务机构和家庭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育儿方式。孤儿院都抱着孩子喂奶,并与他们互动,以使孩子健康正常成长。
拥抱的作用不可估量,我们还在迟疑什么?毕竟,孩子愿意让我们亲亲抱抱摸摸的日子也没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