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打开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文章《寒门姑娘“翻身”须知》,不得不承认,条条中呀。
看上的东西买不起,欲望就打折,没法用“精神富有”来安慰自己;
买东西以“实用”为主,口红颜色够了,绝不多买一支,过期了可惜;
香薰、摆件、装饰等点缀生活用品很少在预算之内;
虽然我并不认同文中的某些观点,就像一条点赞最高的评论所说,把消费主义换了个套又出来兜售,无非就是及时行乐,花男人钱,做最美的妞,而踏实独立的姑娘就这样被diss了。
但是,寒门的教育确实在我和身边一样的寒门的姑娘身上落下了“贫穷”的钢印。
一,从小没有理财意识,想着的就是省省省
从小养成的思维方式,很难在成年后的很多年里面太大改变。
从小,我就在要节俭的教育方式下长大。
小时候跟着奶奶一起长大,她经常带着我去菜市场捡小商小贩们择下来扔掉的不太好的菜叶,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下,把它们装在一个蛇皮塑料袋里面,边拖边走。
拖回家后,就会一部分给喂的鸡鸭吃,或者洗干净晒干做成腌菜或者用开水烫成黄菜。
吃东西吃不下了也得吃完,不能浪费。
省吃俭用的钱就全部小心翼翼存到农村信用社的折子里面,不到关键时刻不取出来。
而我的身边都是我奶奶这样的长辈们。他们勤劳简朴,有吃就是最大的满足,买衣服之类的都是属于浪费钱。
这样环境教育下长大的我,也习得这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结婚之后。
好想买这条裙子,好好看。算了,还是不买了,还不如给六六买几本绘本。于是带着满心的遗憾走了。
和老公出去度蜜月,因为怀着孕,不让坐船上海岛,坐过来的50元大巴费不能退,我竟然和导游理论了很久,无果闷气返回,整个蜜月都被这件事破坏掉。
我心里明明清楚得很,我真的很喜欢那条裙子,买下来会让我很开心,可我就是下不去手,衣服这么多,不缺这条裙子。
不过是两个人的100元的大巴费,不要因此破坏心情,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地心疼着白白浪费的100块。
出去吃个饭也要货比三家,找个性价比高的店子。虽然一般我很少出去吃饭。
我也深深知道,不要这样,可是我还是无法改变我自己。
所以直到我大学毕业,我都想不通我室友的爸爸。她家里明明条件这么好,为什么她爸爸还要让她申请大学生学费无息贷款四年。
还有很多人,明明全款买房的钱,却要贷款买房,背负几十万的利息。从小没有任何理财教育的我,竟然还会觉得别人傻。
二十多年的思维局限造成现在的我,只想着省省省,而不是想着如何去用钱生钱,创造财富,虽然自己后面学习过一点点皮毛的理财知识,也于事无补。
二、生活稳定,没有勇气踏出安逸的牢笼
还记得大学时,我想出国留学。于是我找到学校附近一个英语培训机构,免费给那个机构打工,以可以获得他们的雅思课程作为回报。
有一天,这个培训机构参加了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把我派去发传单。其中那个主讲的职业规划师听了我在这里打工的事,给我做了一个免费的职业规划。
“你敢想敢做,行动力十足,别想着什么出国留学了,家庭条件又不好。听我的,从现在开始,从大学摆地摊开始,积累原始基金,以后准备留着自己创业吧。”
可是固执的我,却把人家一次职业规划费上千的建议置之耳后,对他说,
“我不接受你的建议,我觉得我还是想去外企上班,最好拿年薪的那种。”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他是对的,唯一忽略了一点是,他知道我家庭贫困,需要赚钱,却忽略了贫穷家庭带给我这么多年的思维局限性。
在我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甚至周围的叔叔伯伯都认为,工作要稳定,老师公务员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