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孩子由于生气或愤怒,甚至是兴奋至极而咬人,这是孩子不好的情绪或能量发泄方式。
2,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说不清楚事情的时候,会着急咬人。
3,孩子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或场景,由于恐惧和害怕,安全感缺失,秩序敏感期被打破,出于动物的本能保护作用,会对他们认为有“敌意”的人先发制人而发起咬人现象。
4,孩子咬人可能出于挫败或报复,把咬人当武器使用,这是一种社会化经验习得产物,往往会伴随挑衅的行为。判断的标准是孩子的表情有兴奋或愉悦的感觉。
5,孩子咬人可能出于好奇的模仿。这是一种社会性模仿,由于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当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会尝试去咬人。
6,孩子咬人可能出于家长的不良习惯。有些父母喜欢用咬孩子的方式来与孩子亲昵,孩子自然认为咬人不是坏事,是一种爱的表现。
7,孩子咬人可能是因为缺乏关注。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却想通过这种明显错误的行为,来提醒家长关注自己。因为事件一发生,家长的关注点会回到孩子身上,就算被父母责备,也好过被父母忽略。
8,有些孩子自制力较弱,遇到紧张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咬人。判断的标准是看孩子的情绪和身体语言。
9,孩子咬人可能由于玩伴过少,不懂交往的方式,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着急之下会咬人发泄。
10,有的孩子咬人,父母觉得好玩,就开玩笑,强化了孩子的咬人行为。
对于2岁以后的咬人行为,若是经常性的,父母要阻止孩子继续咬人?
第一,要立刻坚决的制止咬人行为,把孩子与被咬的人分开,同时严肃而明确地告诉孩子你不喜欢这样,这是不礼貌地行为。若孩子继续,可以握住孩子的手,或者紧紧抱住,防止孩子再次咬人。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责备或惩罚孩子,因为惩罚会引起孩子的愤怒和怨恨,导致他日后咬人咬得更凶。
第二,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并采取倾听、共情的方式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孩子情绪问题,才有可能听从家长的劝告。
第三,事后,要教会孩子如何恰当的处理情绪,但不能采用伤害别人或自己的方式,鼓励孩子找父母或老师,把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所以,当孩子第一次故意咬人的时候,家长是如何处理的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孩子咬人的原因,是阻止孩子继续咬人最重要的一步,由此才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