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100多年,外国对中国的大举入侵全部从沿海地区登陆。
美国人希望看到一个把经济重心全部压在东边的中国,因为这样的中国最容易被美国“钳制”。
但我们也没有“上套”,反而相继推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看上去“并不经济”的发展战略。
中国没有安于做美国的“代工厂”,反而在众多制造业领域,向“微笑曲线”的左右两端快速攀爬。
中国的崛起,伴随着对内陆地区大规模的建设,对中高端产业的不懈攻克,对中国独特政治体制的道路自信。
美国人在近几年终于认清,对华的“接触”政策是破产的,中国终究是一座不会“臣服”于美国的堡垒。
于是在去年底,美国智库国家亚洲研究局(NBR)发表了长篇报告《部分脱钩:美国应对与中国经济竞争的新策略》,详细“规划”了美国未来与中国从经济上部分脱钩,逐步发展到全面“遏制”的战略路径。
而“脱钩”(disengagement)正是“接触”(engagement)的英文反义词。
“脱钩”意味着:美国在“海权秩序”下不再敞开大门接纳中国,而是在贸易、资本、关键技术、人才流动等诸多方面跟中国划清界限,妄图借此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华为中兴事件、贸易战、收紧中国留学生签证,都只是“脱钩”战略的具体体现。
他们这样搞中国,我们就没招了吗?当然不是。
别忘了,我们还有一个巨型的PlanB。
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们可以“海陆并济”,而这是英美等海上强国、俄德等陆上强国都做不到的。
中国的西部,是对内可以用陆权贸易,来平衡海权贸易发展的战略腹地。
而中国以西以北以南的整片欧亚大陆,是中国对外可以摆脱海权秩序、主导陆权秩序的广阔天地。
过去我们说,中国有2.28万公里的陆上国境线,接壤14个国家,还有3.2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这些都是我们边防中“沉重”的包袱。
但在发展经贸陆权的过程中,如果利用得好,冲突的交界线就会变成共同的利益线。
海洋经济本质是外贸型经济,而大陆经济本质就是内需型经济——对中国来说,这“内需”辐射的是整个欧亚大陆。
有人说,这都是吹牛皮的纸上谈兵,那我们就谈点实在的——
2018年美国开打贸易战以来,我们的外贸到底怎么样?
按人民币计价,贸易战前的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而到2019年,进出口总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到31.54万亿。
不出所料,中美贸易总额,从2017年的3.95万亿,跌到了2019年的3.73万亿;
而与此同时,中国同欧盟+东盟的贸易总额,从2017年的7.66万亿,扩大到2019年的9.29万亿,是中美贸易顶峰的两倍多。
这边跟美国少了两千亿,那边跟东盟和欧盟多了1.6万亿。
2019年,欧盟成了中国最大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