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就会想:玩就玩吧,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需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其实,找同伴玩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要跟一个陌生的小朋友玩,你得会搭讪吧,这需要胆量;当你想让别人玩你想出来的游戏时,你得说出你的理由让人信服吧,这需要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如果在游戏中与人发生了冲突,你得理解他人,想办法与人和解吧,这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共情;当一个游戏玩腻之后,你得变着法子想出新的游戏吧,这又需要发挥你的创造力……
就这样,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冲突,如何与人合作,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提高了感受力和创造力。
这些能力,是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可是在规规矩矩的兴趣班上,是永远也学不到的。
image
每上一个兴趣班,我都希望孩子能坚持学下去,而不是学了一段时间不想学了就立刻放弃转向另一个,对此我曾在文章《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还要父母做什么?》中阐述过,可是当时鲁尼刚上跆拳道没多久,我并未真正体会到要将一个兴趣持续学习下去,需要耗费家长多少心血。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我才慢慢体会到,要将一个天性爱玩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要么哄骗、要么威逼、要么利诱他去上课,是多么令人崩溃的一件事!在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有多少家长无奈地败下阵来?又要多少亲子关系被破坏?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过来的,反正我是被折磨得精疲力尽。
不过,也是在与孩子不断地冲突磨合中,我更加了解了鲁尼的性格特点,也更加认清了自身的局限,对孩子的控制欲反而越来越弱了,未来的世界,谁也不知道会怎样,我又岂能以自己的那一点点认知去给孩子安排一切,禁锢孩子的发展?
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时间有限,也就开始有了取舍,不再热衷于去追捧那些层出不穷的兴趣班,孩子喜欢的、能坚持的就坚持学下去,孩子不喜欢、自己也没能力去做的就果断放弃。
培养一两个特长或爱好,让孩子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欣赏一门艺术或学科,让他体会到系统、专业学习给他带来的更高层次的快乐,让他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父母能够做的,至于他将来能干什么,却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image
现在的社会,信息多到泛滥成灾的地步,对我们造成了很多的干扰,也给我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总是疲于奔命,随波逐流,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学这学那,却很少有人安静下来,认真地想想:
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我的孩子?
是时候给孩子做减法了。
最近加入了一个教育专栏网校,认识一位妈妈,她的育儿方法很值得我们深思。
她是2012年进入网校的,那时候孩子刚读一年级,像很多父母一样,她对孩子的学习也经历了焦虑抓狂期,当时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眉毛胡子一把抓,却总是抓不住重点,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
最后她痛定思痛,一心培养孩子写作的特长,于是,她把那些杂七杂八的兴趣班一一砍掉,英语学简单的,乐器学简单的,平时抄抄写写那些作业她也帮孩子代劳了,腾出时间专注地给孩子积累思维、阅读、写作方面的真才实学。
现在孩子写出来的文章,很多人看了都难以置信是出自一位六年级的小朋友之手。前不久,孩子还得了广东省阅读之星的称号,初赛在学校比诗词,她得了90分,而第二名才30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