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证明,我们的记忆和周围的环境相关联。我们的大脑会把知识和听觉、视觉等感觉关联起来。熟悉的感觉就有可能唤醒我们的一段记忆。
你也会有这样的经验,最典型的就是味道,一口面,一口汤,就会把你带回到小时候在奶奶身边的记忆中,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运作的。
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当我们回到那个场景,那些熟悉的视觉、熟悉的听觉,会帮助我们唤醒当时学到的知识。
所以,如果你下周有一门课,是要在101教室考试,那你临阵磨枪复习时,最好也去101教室,这样效果会更好。
3
在不同地方学习
传统观念里,我们应该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图书馆也好,自习室也好,把那里当做我们用来学习的专门场所。
可是,今天的科学家发现,如果我们在学习时更换不同的地方,学习的效率、对知识的记忆反而会变得更高。一直在固定不变的地方学习,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
为什么呢?同样是基于「场景还原」的原理。
大脑在记忆时,不是单一地存储知识,而是会把知识和我们的感觉建立一种联系,一起存储下来。如果你更换不同的地点,去学习一段知识,比如说我这篇文章吧,你在咖啡馆读一遍,在地铁上读一遍,回家躺在床上读一遍,每读一遍,这篇文章中的知识,会和你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一起储存在大脑中。
关联的感觉越多,这篇文章被你的大脑唤醒的概率就越大,记忆的效果也越好。
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就是你要把我公众号的文章多读两遍。
4
不能只练习你不会的东西
传统观念里,需要我们练习的一定都是不会的东西。
比如背单词,背的都是不会的,会的就不用背了。如果我告诉你,你想要背50个新单词,就应该把它们和50个你已经会了的单词放在一起背,你一定觉得我有病。
可是实验证明,这样的方法确实会更有效。
这样的学习方法称为「交替学习」。
大脑特别擅长发现不协调,一旦看到什么东西超出了正常的秩序和或范畴,大脑会立刻警觉起来,敦促潜意识,更深入地处理信息。
大脑就像是一个敏感的侦探,它会想「这个东西怎么可能在这里呢?不行,我必须认真看一看。」
如果你背的每一个新单词,都是新单词,大脑就会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进入一种机械工作的状态。可是学习和制造零件不同,机械工作就意味着低效率。
所以,适当掺入一些已经背过的单词,就能打破这种模式。
人为创造一种「不协调」,时常重新唤醒一下大脑,才能让大脑一直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
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各种练习混合进行,比如背10个单词,做一篇阅读,再做一篇完型,这样的训练也是一种「交替练习」,效果也会比一上午背单词一下午做阅读要好很多。
5
「打断」有助于学习
我们学习的时候,都特别讨厌被打断。
传统观念里,打断是学习最大的天敌。
可是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打断」,其实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著名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100多名学生分成两组,给他们分配一些3-5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任务,比如用纸叠个盒子,用橡皮泥捏一只小狗,猜一个字谜等等。
对于第一组,他总是在学生们完成了一项任务后,再布置下一项任务;
对于第二组,他总是在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做一项任务时,就给他交待下一项任务。